BISU面对面|专访张喜华:帮助更多学生 “走出去”,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2022-09-06 16:4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

十多年来,她积极引入优质国际合作资源,推动学生交流和学术发展,她坚信“教学永无止境,只要努力,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老师”,她是哥本哈根大学建校540年来首次获颁荣誉博士学位的亚洲女性,她就是兼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书记、院长的张喜华教授。

张喜华教授

 

张喜华教授同时是教育部丹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2018年第十四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张喜华说,希望借助丹麦研究中心这个纽带,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外语人才,“让更多的外语学子能有机会‘走出去’,开阔国际视野,成为中外跨文化交流的使者,这是我从留学归来后一直未变的热情与信念。”

图片

记者

您好,张教授。2011年,在您的努力下,北二外应用英语学院与哥本哈根大学跨文化与区域研究系签署合作协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正式纳入哥本哈根大学校级国际合作伙伴单位。2012年,双方正式开展合作研究和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并互派学生进行交流。是什么原因让您在引入优质国际合作资源领域耕耘多年?

图片

张喜华

我的国际合作交流经历源于2006年的公派出国留学。到达丹麦后我向中国驻丹麦使馆教育处的吴华主任报到,汇报了我的学术研究主要围绕和聚焦当代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当时,吴主任给了我两点建议,至今受益。第一、聚焦文学作品的跨文化研究很重要,开展中丹跨文化交流实践同样重要。第二、通过留学,结识一批知华友华的丹麦学者,与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的学术合作和学术友谊,不负留学基金委对学者的资助和培养。这两条建议伴随着我在丹麦留学和研究的所有时间,至今难忘,使我受益匪浅。

2007年我在哥本哈根大学完成了博士论文的撰写工作。2011年我在哥本哈根大学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的主体任务。两项重大任务的完成都得到了国家资助和哥本哈根大学导师、学者、教授、助理的各种帮助,同时也收获了深厚的友谊。爱的传递和延续是对爱最好的回报。在我的国际交流经历中,我的背后是国家的支持,我们个体在海外代表着国家,做好公共外交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个身处海外的中国人事实上都是公共外交使者。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我多年不倦开展国际合作工作的原动力,我必须将个人的获益延续到我的学生和学校。

于是,在2011年,趁我在丹麦留学期间,我和哥本哈根大学人文学院跨文化系主任多次交流,共同起草了我们的第一份合作协议,两校互派四名研究生,交换学习,联合指导。2012年,我邀请丹麦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二外汉语教学的质量,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哥本哈根大学跨文化与区域研究系经过系列调研比较后,决定把和中国另外两所大学的合作项目一并纳入我校,开始了每年40名中丹本科和硕士学生的交流互派合作,两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并驾齐驱。丹麦的官方语言为丹麦语,但英语在丹麦广泛使用,语言并没有成为我们师生交流的障碍。

在拓展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双方学校的大力支持。由我一人最初的受益,到四名学生交流,扩展到40名学生的交流;由我一人的学术研究拓展到丹麦研究中心平台的研究,我深感相知无远近,万里尤为邻。

图片

记者

近几年,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成为很多高校追求的目标。2015年,国内首家丹麦研究中心在北二外成立,2017年成为中国教育部备案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担任中心主任的您说过,国别区域研究要做到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并重。目前中心在这三个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图片

张喜华

从2015年起直到疫情爆发前,中心每年举办一次学术年会,中丹学者围绕两国外交部发布的《中丹联合工作方案》,选取紧扣年度工作的专题开展学术对话交流,学术会议同时催生了系列研究成果,如《丹麦文化市场研究》、《丹麦文化概论》、《丹麦的中国研究》、《中丹对话:文化遗产研究》、《中丹对话:丹麦中国学》等。

在文化交流层面,大批的丹麦学生来到二外,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他们积极在丹麦传播中国文化,我指导的丹麦研究生将陆羽的《茶经》翻译成丹麦语,曾经在我们学院访学和任教的丹麦博士进行莫言作品的研究和翻译,成为了丹麦翻译和出版莫言文学作品的先锋。

多个丹麦中学代表团访华,到访我校和我校附中。丹麦新任大使到任后首个到访的高校就是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中丹学生都受益匪浅,现在能说中文的丹麦年轻人很多都在二外留学过;我校学生代表曹如歌派往丹麦学习期间发表十多篇丹麦见闻录,为其硕博学习打下了国际基础,今年她收到了剑桥大学博士录取通知。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我校2020年和2022年均派送了不少学生前往丹麦学习。

图片

记者

您曾经说过,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技能,更要学习中外文化,要能讲好中国故事,做到文化间相知互鉴。在扩大中外人文交流的过程中,语言互通领域大有可为。近年来,中国不少高校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发挥多语种优势和学科特色,将中外人文交流、区域国别研究高端人才培养作为发展战略之一。结合人才培养,以语言为研究工具,北二外如何在国别和区域研究方面有所创新?未来的国别区域研究领域有什么计划?

图片

张喜华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时代的命题,这给外语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方面带来了发展契机,指明了方向。我们学校秉承中外人文交流使命,在上述三大领域可以做到有机融合,彼此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强调“五通”“三同”,其中的“民心相通”就靠语言牵线、文化搭桥。

丹麦知华友华群体友谊的建立要靠多年的积累,哥大Denise Gimpel教授是中国通,她对华友好可以理解。在多年的合作交往中,丹麦考古学家Ingolf Thuesen 由对中国知之甚少到成为中国文化的热衷传播者,甚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中文;前丹麦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现任丹麦文化部官员因参加我们的文化遗产专题会议,爱上中国,后来带着孩子来到中国,孩子们惊叹他们的中国之行。我的丹麦房东对中国一无所知,到我离开时她说“想要搬到中国去”。他们对中国不断增加的友好态度是因为他们觉得跟中国人接触有意思,中国文化有魅力。我身边这些鲜活的案例很多,这让跨文化研究者和实践者倍感幸福

在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过程中,我的一个体会是我们以丹麦人更容易理解的话语来讲述中国故事,就像搭建起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收获更好的沟通效果。比如当提到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时,我接触的丹麦学者都非常赞同。

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外语人才培养,培养方案是核心,课程设置是抓手。外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教学中不是两张皮。单纯的语言技能课程和文化课程比重、中外文化课程比重都是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大胆改革和创新的地方。科学设置好了这两大类课程的比重能够直接服务于人文交流和国别区域人才培养目标,这应该是高校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发挥多语种优势和学科特色的长效机制。在未来几年的国别区域研究中,我会带领团队研究论证外语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国别与区域本硕博贯通培养;结合中丹人文交流领域特色和团队学术特长开展基础研究;结合热点开展资政研究。

图片

记者

丹麦研究中心为中国、丹麦学生赴外开展多元化、宽口径的学术文化交流、加快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进入后疫情时代,作为外语类高校,在继续推动高等教育合作、促进国际交流方面有哪些新期待?

图片

张喜华

疫情给我们的国际合作带来了不少实际困难,目前我们能做的是与合作高校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学者保持密切联系。校与校的合作首先是人与人的交流,基于微观的“民心相通”。在疫情严峻的时候,我们要保留好“火种”,待到后疫情时代,才能再续前缘。

 

后疫情时代,期待外语类高校能够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交流的步伐,为促进和延续国际交流合作的学者和单位提供更多支持,促进国际化取得更快更优的发展,彰显外语类高校鲜明的国际化发展特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翔宇东方新闻社出品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文字 | 张喜华 唐恩思

编辑 | 苗晔

编审 | 武艺琦 于珊珊

若需转载 敬请联络


作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