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为上网课走神而苦恼?在这种自主性极强、要求专注度极高的教学模式下,想要一直保持全神贯注也许确实有点困难。但假如你习惯性扭头要走神,却发现依然身处“教室”;转过身,就可以和千里之外的“同桌”对话呢?
这样的描述似乎只有在VR场景下才有可能发生,不错,现在它已经借助VR实现了。一直以来,VR技术都以沉浸式体验闻名,且广泛运用于影视、游戏领域。“这么好的技术可以用在游戏中,为什么不能应用到教学中呢?”怀着这样的想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学院的“硬核”老师宋飞就干了这样一件事。
宋飞老师
#
BISU人物时光纪
宋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语言智能、国际汉语教学计量研究、文化科技融合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课题多项,出版专著一部,参写、参编两部,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编写出版中国第一套VR语言教材。
“VR技术让汉语教学走的更远”
“我觉得目前在汉语教学中,老师们对于VR、AI等新技术不是特别敏感。”提及运用VR教学的初衷,宋飞表示一方面是想要抓住技术进步的机遇,另一方面是希望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难题。
宋飞关注到,近些年VR等新技术发展迅速,不仅涌现出了很多应用场景,且已在很多领域广泛应用,只是距离汉语教学似乎还有些遥远。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世界各地存在着大量分散的汉语学习需求。很多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期待的就是这种沉浸式环境——在对象国语境中学习语言。遗憾的是,不是所有想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都具备来中国留学的条件,很多人只能选择网课。但网课状态下,学习场景和生活场景在某种程度上就相互割裂了,且难以保证长时间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汉语学习效果。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宋飞萌生了利用VR技术把学生拉进一个虚拟的沉浸式语言环境中开展教学的想法。他决定试试看,看能不能帮到那些想学习汉语又来不了中国的外国人,圆他们的“汉语梦”。
留学生在虚拟仿真实验取景地合影
经过调查,宋飞总结出VR技术在汉语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四种路径:分别是中文VR直播课堂、中文VR慕课、中文VR教材、中文虚拟仿真实验。他首先尝试的是搭建中文VR直播课堂。2017年底,注意到消费级的全景相机开始在市面上出现,宋飞兴奋不已。因为他意识到,通过使用全景相机收录720°的空间实景图像信息,不仅可以实现VR效果,还可以大大缩减高昂的3D建模成本,而这将极大降低VR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的门槛。
全景相机及其拍摄出的图像(拉伸为平面后)
宋飞后来申请获批的虚拟现实教学设备专利,设计思路也正是由此开始出现的。
他认为,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VR技术的意义不仅限于汉语教学,或许还可以实现更深、更远的价值。有朝一日,在VR技术的帮助下,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学生也能走进一流学校的课堂,这将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实现“教育公平”。
在VR直播的课堂实践取得一定成果后,二外也迎来了推进慕课建设的“春风”。宋飞立刻申请了学校2018年的“互联网+”在线课程建设项目。
在项目获批后,宋飞带领团队不仅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一门常规慕课的建设并上线,还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同步建设了一套VR慕课,编写了一套配套的教材。这套教材面向汉语视听说中级课程,以在二外学习的美国学生王哲君来中国以后的学习生活为时间线,贯穿20个场景,选取了机场接机、探讨婚恋、共享单车、化解争论、乘坐高铁、考试报名、医院挂号、网申求职等主题,力求将新时代的真实中国展示给国际学生。
《体验中文·VR视听说教程|中级》封面图
这套VR教材被高等教育出版社选中,顺利签订了出版合同,纳入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著名的《体验汉语》系列。在扫码、佩戴VR眼镜观看的方式下,学习者只需将手机放入VR眼镜就能实现观看,获得强烈的沉浸感受和显著的互动效果。
扫码、佩戴VR眼镜观看VR视频图示
对于建好的VR慕课,学生反响很不错,认为这种全新的形式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强。
“业余”团队干出“专业范儿”
宋飞曾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工作,并非初涉VR领域,但要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组织一个业余团队“自力更生”,很多工作还是要从头开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VR视频拍摄。
为顺利完成VR课程建设,宋飞和对此项目感兴趣的教师、研究生、留学生组成了一个20余人的团队。为了鼓励大家,团队定名为“汉语虚拟现实教学首创团队”,下分脚本团队、后勤团队、拍摄团队和演员团队。和常规视频拍摄不同,VR视频的“720°无死角拍摄”意味着“处处可穿帮”,连摄像本人都要在按下快门后迅速离开场景。而且VR视频不适合拼接,最好“一镜到底”,“演员”们尽管满怀热忱,但缺乏台词功底,带来了无数次的NG,这都使得拍摄过程困难重重。
但正是这些曲折,成为了日后难忘的经历。慕课中20个故事场景的主人公是汉语学院汉语言专业的一位美国留学生,发音经常成为大问题。很多时候需要一句一句纠正。工作紧张的时候宋飞的家人也要“齐上阵”,替团队做好保障工作。好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就是在这样一次一次的交流、实践中,宋飞和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几乎每次都会在完成拍摄任务后自掏腰包请大家吃饭,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一天的工作。
虚拟仿真实验场景
高科技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
宋飞前期的积累并没有白费。随着VR慕课建成、VR专利获批、VR教材出版,他的工作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和认可。在二外这个创新型大学的环境中,学校对他进一步的教学创新给与了相应支持。以3D建模技术实现VR教学资源建设的“高门槛”,逐渐摸得到了。
随着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宋飞敏锐地意识到,VR中文教学资源建设,刻不容缓。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国际局势,使得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但受疫情和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国际学生获得来华留学的机会受限,亟需具有沉浸式特点的仿真教学形式,满足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社会的迫切需求。而国际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受时空限制、现实生活中受访者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高下有别等问题,无一不对“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讲述和传播构成了重大挑战。VR中文教学资源建设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汉语视听说“新时代中国故事”》虚拟仿真实验场景
于是宋飞把握住二外“互联网+”在线课程建设的东风,经过科学论证,向学校提交了一份《汉语视听说“新时代中国故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的申请书。这份申请书最终获得立项,成为二外支持建设的第一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虚拟仿真实验首页示意图
有了学校支持,宋飞的工作劲头越来越足。他决心建好一个虚拟仿真课程,让学生借此在沉浸式的汉语会话场景中,不仅能够学好汉语,而且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充分理解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目前,这个课程已经完成一期、二期的建设,其中融合了3D建模、动画、语音识别、真人虚景等技术,以《习近平讲故事》一书中“造好‘两座山’”、“驴马理论”、“木桶理论”、“尊老为大德”、“丝路上的中西交流史”五个主题为纲,以二次创作的方式,通过汉语会话向国际学生呈现了环境和经济、中国式民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慎终追远的传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个故事,力求系统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
虚拟仿真实验的主题界面
教学方式创新方面,这个课程赋予学生虚拟的外国人身份,使其以第一人称视角探究当代中国社会。
故事剧情成体系,有连续性;对白设计注重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避免说教;话题涉及新冠疫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时事,时效性强;叙事注重中西对比,帮助学生认识中西异同;实验采用游戏设计的奖杯制、晋级制和全球排名制,鼓励学生多次参与,不断挑战自我;运用语音识别技术训练、检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虚拟“书信”、“电话”作采访报告的形式,锻炼学生写作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故事传递出的深层含义。
在宋飞看来,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硬道理”,用适合国际学生的语言程度设计到故事场景和互动环节中,使其在实验互动和汉语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中国历史文化之“道”、中国改革发展之“道”、中国大国外交之“道”,这是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的全新尝试。目前该实验已通过北京市一流本科课程认定,进入北京市推荐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即将在教育部实验空间平台上线,参与“国评”。
宋飞本科学习的是金融学专业,硕士跨界到了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期间攻读的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如今的研究方向则是国际汉语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谈及如此大胆的“跨界”转变,宋飞只说了两个字:兴趣。
在兴趣的驱动下下,宋飞并不认为自己的学科跨度有多大,专业方向的转变是自然而然的。自己如今的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通常被认为在理论和方法论上差异巨大,宋飞却认为两者本质上是相通的。“一个是‘教人学汉语’,一个是‘教计算机学汉语’,仅此而已。”在他看来,很多高新技术并不高深,相反,其原理通常是简洁而美好的。
宋飞在女儿三岁的时候,为她创作出版了一套人工智能绘本。每册绘本用24句话的篇幅,为和女儿一样大的孩子们讲解了计算语言学、实验语音学、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正是这样的思维方式,成了宋飞在探求语言教学和研究技术之路上不断成长的基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翔宇东方新闻社出品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作者 | 孟磊
指导教师 | 唐恩思
编审 | 于珊珊 武艺琦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