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3日,北京日报发表专版文章《心怀“国之大者” 绽放青春芳华》。文章聚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独具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
北京日报专版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面向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中国外语教育的领航者之一,拥有深厚红色基因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北二外)坚持内涵发展,强化交叉融合,致力于培养“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构筑了具有北二外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01
凝聚学科优势 服务国家战略
近年来,北二外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主动彰显外语院校的责任与担当,服务国家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
“看到国家的方针政策,正一点点在这样的小小村落里落实,我生活过的乡村变得越来越美好。”文化与传播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王雅琪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语言能力入职河北省“乡村振兴人才引进”项目。大三时她受到英语笔译课的启发,自考了翻译笔译证书。临近毕业,王雅琪利用寒假回到自己曾就读的乡村小学,感到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与一线城市的学校还有差距。因此,一毕业,王雅琪就决定选择回到故乡工作,“抓住这次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的机会,扎根基层,用我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北二外学生团队获2021年UNWTO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学生联赛硕士组冠军
2020年,旅游科学学院2019级饭店管理专业研究生段壮团队在来自全球45个国家的15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UNWTO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学生联赛“塑料污染挑战赛”硕士组冠军。UNWTO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学生联赛,是由世界旅游组织举办的创新性世界学生竞赛。段壮团队积极响应北京市2020年印发的《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针对北京市“首钢工业文化旅游区”减塑限塑设计行动方案,旨在为中国提供北京方案,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共同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
北二外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一直是学校的优势学科,还是北京市唯一外国语言文学高精尖学科。在“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外语学科位列全国前7%。其中英语、商务英语、日语、朝鲜语、印地语、俄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匈牙利语、塞尔维亚语、爱沙尼亚语、波斯语、阿拉伯语、翻译专业入选“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北二外授课语种数量已达29种。
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当下,在新文科建设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社会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此,近几年北二外以智能化语言研究为基础,以首都公共政策翻译、重点国家区域和国别研究为特色,服务国家战略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回应智能技术与语言学习深度融合等新科技革命提出的新问题,致力打造“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2022年7月,北二外成立区域国别学院,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北二外学生参与2022年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部长级特别会议志愿活动
“学校‘融中外、兼知行’的学风、‘跨专业复合’的培养方向是吸引我来到北二外的重要原因。学校不仅培养了我专业的翻译知识技能,也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翻译实践机会和学术交流平台。”北二外高级翻译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赵子浩毕业后入职外交部,现外派巴勒斯坦。他说在北二外,自己不仅是一名翻译专业的学生,也是奔波于各项国际交流活动现场的译员,更是服务首都国际交流中心建设的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的助理。“在学校的学习实践经历使我意识到,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外人文交流’的使命已然落在我们年轻一代的身上,未来我会勇担时代使命,不负青春韶华,以良好的专业能力,传播中华文化,发出中国声音。”
北二外的非外语专业由于采取了“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助力更多的北二外学子在更广阔空间施展才华。比如,学校旅游管理学科已经跻身“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通过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最高等级认证。在全国外语类高校中,北二外工商管理学科排名第一,全国位列前16%。近年来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集聚各方资源打造16个新型智库矩阵和13个国家级基地平台,四项成果纳入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成果清单,深度参与援建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
北二外学生在“丝路大学”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作汇报
“班上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得益于在北二外学习的国际化思维培养和语言技能训练,我能迅速适应学习环境,开展学术交流。”北二外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邱子仪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2022年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全额资助,以联合培养硕士身份前往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和文化遗产大学,开展为期半年的文化遗产管理国际比较研究。
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文化活动、参加“一带一路”文化旅游论坛等系列国际研讨会,实地调研三颗“中亚明珠”——希瓦、撒马尔罕、布哈拉,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中乌两国的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在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和文化遗产大学求学期间,开拓国际视野,学习当下前沿理论;坚持文化自信,感受多元文化交融魅力,这让邱子仪收获满满。留学期间,她还成功获得国内高校的博士生录取资格。
2023年2月,结束学习的邱子仪表示,“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者,期间学习到中乌两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智慧,希望未来以微薄力量助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
02
梦筑未来 厚植家国情怀
“小时候看着荧幕中的外交官以从容不迫之姿轻松面对各国记者的提问,一颗小小的种子就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做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怀揣着这样的梦想,在高考报名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二外,憧憬着在这个‘小而美’的地方不断成长。在二外,我梦想成真。”来自北二外中东学院阿拉伯语专业的2016级毕业生寇蓬升毕业后入职外交部。
多年来,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走出了驻外一大批外事外交人才。寇蓬升所在的中东学院,共培养出七位驻外大使。“学校一直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丰富的外事活动让我们有很多机会参与到国际性的论坛或者对话中。”寇蓬升表示,北二外让他“一步步走上更大的舞台”,也让他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今后他也会怀揣着周恩来总理对外交事业的殷切期盼,奋楫向前、坚持不渝,为中国的外交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心怀“国之大者”,担当复兴大任。北二外厚植家国情怀、担当时代使命,全力培养“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树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远大志向,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
2020年,北二外被北京市评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发展需要,经过多版培养方案的运行实施、多年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最终形成了以“双复”(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为导向的“四跨”(跨学科专业、跨年级班级、跨校内校外、跨国别区域)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凸显“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人才培养特色。其中,“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既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又是学校特色人才实现路径。
“现有辅修课程是让同学们直接到所学专业班级中去跟班学习,这就让同学们更好地融入到新的语言环境中,也让同学们更为重视语言学习过程。”北二外2018级旅游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张世洋毕业时获得了英语专业的跨专业修读证书。
张世洋目前正在北京大学攻读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出色的专业学习和语言能力让她在硕士研究生面试中脱颖而出。曾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华北赛区二等奖的她积极参与各类全国性竞赛,“北二外是有着深厚红色基因的高校,还是文旅部与北京市共建的高水平特色大学。这里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未来我会带着母校的期许,增长才干,实现梦想。”
北二外实行的“复合培养、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分界壁垒,打通专业跨选路径,保障学生自由修读主修专业外的语种、专业。依循“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培养路径,外语类专业的学生能够精通多门外语并学习非外语类专业知识,非外语类专业学生不但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能精通一门乃至多门外语,切实实现复合培养、交叉融合。
“多语种学习经历不仅为我增添了一项实用技能,更让我们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能力、有勇气去抓住机遇,实现个人成长。”
北二外文化与传播学院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刘天爱去年获得英语专业和朝鲜语专业的跨专业修读证书。刘天爱在大三时顺利通过了高中英语教师资格证考试,让她距离自己的教师梦更近了一步。
对于欧洲学院西班牙语专业2020届毕业生宛家旭而言,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进入二外,我发现了宝藏”。毕业后入职华为公司的宛家旭说,“北二外‘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法是全国领先的,老师在这方面给予我们特别棒的训练;同时,学校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都具有非常鲜明的国际化特色。正是因为这样日积月累的浸染,二外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强、国际视野开阔,这些素养非常受大型企事业单位重视和青睐。”
北二外学生获第十三届全国口译大赛日语交替传译组一等奖
03
“语”通中外 讲好中国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建校以来,北二外秉承“中外人文交流”使命,以“融中外、兼知行”为办学理念。近几年在秉承历史使命、服务国家需求中,始终彰显学科优势和国际化办学特色,积极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人才支持,在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中架设沟通桥梁,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持续贡献力量。
北二外北京冬(残)奥会志愿者们与运动员合影
用法语为代表团讲述长城和北京“双奥之城”故事,除夕夜教俄罗斯运动员学写毛笔字、贴春联,用英语在世界休闲大会为中外嘉宾做翻译、用阿拉伯语做好礼宾服务工作……北二外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阿斯塔纳世博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国际盛会高效做好语言服务的同时,也在为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微小力量。他们以娴熟的语言技能、得体的行为举止以及青春洋溢的面貌,打造出最美的“中国名片”。
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2020级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郭戎荣作为代表团助理,在陪同法国代表团成员前往“鸟巢”参加开幕式的路上,她用法语向大家介绍沿途经过的玲珑塔、“鸟巢”等景观,讲述北京的“双奥之城”故事。“做好冬奥志愿服务的同时,我还是中国文化的使者,以青年视角和多语种形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之美是我们新时代青年的使命。”郭戎荣说。
2018级旅游科学学院学生张依依
“修读英语专业、西班牙语言专业是我大学四年最棒的体验之一,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语言技能不仅是交流的工具、富有文化内涵的语言技能,还是传递爱意和温暖的阶梯。”2018级旅游科学学院学生张依依曾经作为高校志愿者代表在北京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开村仪式上发言。她还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等志愿服务活动。
北二外以“复语复合”为目标,尊重学生的跨专业学习意愿,真正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机制性地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这些人才培养创新做法都体现着学校着力打造的“复语复合型”国际交往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学校还积极借助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由单一的校内复合跃升为多渠道的跨校、跨国复合培养,助力高校培养新时代国际化人才。
毕业时收到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八所海外知名高校的录取通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学校梧桐奖章获得者、高级翻译学院2022届毕业生应越大一时就读于旅游科学学院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后来通过努力考到了高级翻译学院2018级翻译人才实验班。她表示,“老师鼓励我们在课程中做全英文的展示,日常学习帮我夯实了语言基础,也为我打开了法语世界的大门。我从学校‘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获益良多,这些都会成为我未来从事跨文化交流工作的助推器。”
2013级英语学院毕业生张雪儿大三时参加学校和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合作的研究生项目并被顺利录取,学习新闻传播专业。目前在北京互联网公司从事英语口笔译相关工作的她表示,“无论哪段经历,都充分发挥了我在北二外国际化项目中培养出的核心能力,比如语言能力、国际化视野、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在北二外学习到的知识和获得感一直伴随我至今,让我面对各种状况都能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从容应对。”
此外,学校积极落实“双培计划”“外培计划”,秉承“综合改革、创新机制,交叉融合、资源共享”的原则,让学生可以享受部属和市属合作学校的多样资源,致力构建具有二外特色的高端复合人才培养体系。
“北二外的学习经历提升了我的综合素质,是我走向职业生涯的孵化器。这份收获永久地融入在我的成长里。”22岁的英语学院毕业生姜淏然因优异的成绩于2022年正式入职新华社。姜淏然在法国奥尔良大学读书期间,曾经在中文课上用法语给同学们讲述中国的城市发展,也经常向法国同学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她说未来会发挥自己语言专业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同时希望“更多的海外受众能够了解真实的中国”。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高端翻译人才,北二外于2020年还组建了以培养拔尖翻译人才为目标、以融媒传播与全球治理为方向的校级翻译人才实验班,实验班以“语言+传播”为特色,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培养“通语言、会翻译、懂传播”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依托于校级翻译人才实验班,学校翻译专业中英西复语、中英法复语、中英俄复语、中英阿复语方向面向本科普通批次招生。
高级翻译人才实验班融媒传播与全球治理方向首届学生、2020级学生郜舒迪近期出版《仰望》《笛音》《山上人家(合编合著)》三部诗文集,用当代青年独特视角讲述充满正能量的中国故事。她还独立撰写编辑、配音制作中英文短片先后在新华网、学习强国、光明日报客户端等近20家媒体推送。获得2022年北京市三好学生的她表示,“我会利用所学,发挥融媒体和中英文专长,用新时代青年人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翔宇东方新闻社出品
来源 | 北京日报
文字 | 唐恩思 顾昕昕
编审 | 马宪超 田文
若需转载 敬请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