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产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新形势下,如何培养新时代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来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代表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非常向上》栏目如何回答吧!
6月10日,《非常向上》栏目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师生专场访谈节目《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播出。
节目录制现场
BISU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在原新华社外文干部学校基础上,于1964年10月成立,是一所以外语和旅游为特色学科多、学科门类发展的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省部共建重点高校。开办本科专业48个,其中语种专业31个。2016年,北二外开创了一种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学院自建校以来,以“传承东西文明,促进中外交流”为己任,积淀了深厚的学术传统,有着独特的办学经验,成为培养国家外语外事、对外经贸旅游管理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外交家的摇篮”和“旅游人的港湾”。
节目录制现场
人工智能背景下复语复合人才如何培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自建校以来涌现出像王文炯 、董乐山这样一批非常知名的老翻译家,他们为北二外的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北二外高级翻译学院成立于2006年,2013年加入了国际翻译院校联盟CIUTI,这个联盟目前全国仅有5所高校加入。
翻译专业2020年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北二外翻译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生,自创建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17年获评北京市属高校首批一流专业;2019年获评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 姜钰
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姜钰在节目中介绍了学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校级翻译与融媒传播人才实验班招生情况。他介绍说,翻译专业的培养突出了复语特色。目前复语人才培养模式覆盖了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高端翻译人才,北二外于2020年还组建了以培养拔尖翻译人才为目标、以融媒传播与全球治理为方向的校级翻译人才实验班,实验班以“语言+传播”为特色,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培养“通语言、会翻译、懂传播”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依托于校级翻译人才实验班,学校翻译专业中英西复语、中英法复语、中英俄复语、中英阿复语方向面向本科普通批次招生。
交流的背后更多的是文化和思想的传递
谈到人工智能对语言学习者带来的挑战,姜钰认为,翻译学习很有必要,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目前来看的话,它其实并不是一个互相取代的关系。在ChatGPT出现之前,有人认为机器翻译以后就要取代人工翻译,它其实会取代一部分重复劳动,或者一些低质量的翻译可能会被取代。
“翻译的本质,不管是口译也好还是笔译也好,更多的是交流。交流的背后不光是语言,更多的是文化和思想的传递。翻译作品如果要达到出版水平,还是不可能用机器翻译去实现的,仍然需要人类译员把关。从翻译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希望通过学校的培养,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素养,从而在未来职业道路上能够走得更快、走得更顺、走得更远。”姜钰表示。
欧洲学院副院长 许传华
欧洲学院许传华教授认为,传统上的语言学习,可能更注重听 、说 、读、 写 、译这五会并举。现在北二外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说内嵌与外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还需复合某一个专业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因为语言能力的学习能够促进专业的发展,而专业能力的学习能够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区域国别学院(高等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是中国第一个以“学院”命名的区域国别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北二外充分发挥外语特色和优势,发展国别和区域研究,提升学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综合能力,持续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持续提升学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卓越影响力。
培养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北二外现在还设立区域国别学院。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不仅要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还可能扩展到政治文化 、经济文化 、政党文化等等。欧洲学院有很多各种研究中心,比如白俄罗斯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等等。这些研究中心帮助我们进行区域国别研究,培养复合型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许传华说。
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吸引力在哪里?
北二外教务处王婕在节目中就学校“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做了详细介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务处 王婕老师
她介绍说,经过多年人才培养实践,探索打造出人才培养的北二外模式,最后形成以“双复”为导向的“四跨”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双复”是指的是学校的培养特色——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四跨”则是跨学科专业、跨校内校外跨年级班级以及跨国别区域。其中还包括还有10个融合,比如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的融合、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的融合等等。
“学校实行的是双多专业复合培养,学生入学以后在本科学业修读期间,是可以进行三个专业的课程学习,至少完成两个专业的系统学习。这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开了一扇窗,同学们可以跳脱出自己所在的外语专业,去学习一些新闻学、经济学 、管理学、政治学等课程。”她介绍道,学校真真切切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将跨专业复合学习的选课权和学习权全面放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从而进行免费修读,实现复语复合收益率的百分之百。
2020年始,学校建立了跨专业复合在线教学资源库
王婕在节目中介绍说,从2020年开始,学校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聚焦国际传播、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等热点,推进高翻翻译学院以翻译和融媒为特色方向的实验班,同时也将选择权交给学生,建立跨专业复合在线教学的资源库。从2020年开始,学校建立了一批跨专业复合在线课,将课程迁移到线上,学生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自主自由地学习,还可以反复学习、反复观看。
谈到2020年修订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她说,同学们通过跨专业复合修读,能够拿到相应的校本双多专业复合证书,以及教育部复合辅修专业证书,拥有学校和教育部的双重认证,提高了跨专业复合的权威度。同时,作为外语类院校,学校具有一个天然优势,就是所有的本科生都是能够参与英语专业资格考试的专四和专八考试。数据显示,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专四笔试通过率在70%以上,非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专业八级笔试通过率在60%以上,占比较高。在北二外,学生们学习外语的热情和氛围十分浓厚。
以多样课堂,培育全能复合型人才
翻译(中英阿复语)专业 刘若辰
高级翻译学院中英阿复语专业刘若辰在节目说,回顾在二外的学习生活,无论是课内的学习还是课外的一些实习实践、志愿活动经历,都让她受益匪浅。“北二外的教学非常契合目前对具有国际化视野外语人才培养所提出的需求。我个人在北二外参加了许多学科竞赛,并参加了三场国家级竞赛获奖,与老师一同前往奥运村采写,暑假参加未来领袖青春使者、国际青年暑期实践夏令营等活动。”刘若辰这样说道。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刘润泽
俄语专业的刘润泽表示,北二外让更多学子有留学机会,除了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的名额,还有一些像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莫斯科语言大学以及圣彼得堡一些学校的合作。“我成功去了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留学。在此期间参与了实习活动,并且在本科四年级时取得了第二学位,真真正正落实了‘复合型人才’培养。”
翻译(中英法复语)专业 王雅琪
“如果说我当时没有选择学习中英法复语,我现在也不可能了解法国那么多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现在学习法语,已经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成就感。”在北二外学习法语和英语的王雅琪说,之前参加学校的活动,邀请了很多国际学生,这些留学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和工作人员之间沟通有一些困难,当时有一位来自摩洛哥的留学生法语说得很好,她顺利帮助他们完成了翻译。英语正在成为全球通用性语言,但是这次经历让我感觉到学习第二外语是非常有用的,对我们以后从事工作也将有很好的竞争力。”
阿拉伯语翻译专业研究生 周辰夫
2008年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阿拉伯语的周辰夫,2012年毕业,工作九年之后又于2021年返回母校攻读阿拉伯语翻译专业的硕士(笔译方向)。他表示,在与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朋友们进行接触时,发现许多阿拉伯人,特别是普通阿拉伯民众,对中国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入。“所以我希望能够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种状态,我可能需要进一步再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他说。
阿拉伯语和英语专业学生韩海宁表示,很多时候自己在想如何更好地利用翻译专业优势,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翻译(中英阿复语)专业 韩海宁
“学校也为学生们提供了非常多的机会。我自己是学校翔宇东方新闻社影视部的一名成员,现在新闻社跟北京日报,中国日报、中国网等很多媒体平台都有相对应合作。”韩海宁说,“最近我参与了一系列双语播报24节气的新媒体节目,每次录制会邀请不同专业的老师、不同专业的同学撰写中文稿。在撰写中文稿的时候,了解到了24节气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还能将它翻译成对应的语言,再通过其他媒体平台传播出去的时候,我发现这是作为翻译专业学生一个小小的自豪。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向外界讲好传统文化故事,这让我感到非常荣幸。”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翔宇东方新闻社出品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编审 | 唐恩思 田文
若需转载 敬请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