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是火红的。
当五星红旗迎着旭日,在京华大地冉冉升起,曾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便沿着历史的脉搏,流淌至今。
十月,是金黄的。
当秋风裹挟着丰硕的果实,吹向远方,一段关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故事,便随着海棠花开,深入人心。
日月更迭,春秋代序,不变的是瑰丽的紫禁城巍然屹立,来来往往的人潮汹涌不息。一寸山河,一片热土,二外走过了59载波澜壮阔,将于今朝再续辉煌。
“外交,是代表国家的工作。”
时至今日,周恩来总理的一番铿锵之言,依然在耳边久久回荡。
他曾用毕生心血为中华之崛起而奔走,也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创建与发展而殚精竭虑。毕竟,他与二外的故事似乎在冥冥之中就早已写好,却又好像永远说不完,道不尽。
那是1964年,周总理出访亚非,深感外事渐多而人才乏匮,遂提议新建一所外语院校,此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之肇始。
二外建校初期的北校门
就这样,二外这颗“种子”由周总理亲自种下,待“种子”生根、发芽、破土而出,他又日复一日地灌之以雨露,以期其开花结果。
1966年7月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周总理一连五天来到二外。一碗汤、一张收据,蕴含着二外人对总理的关心与感恩,也承载着总理对二外的深厚情感。
1966年7月,周总理先后五次来二外
周总理所交汤钱的的收据
4年后,当二外面临归属性问题,周总理仍坚持从全局考虑,明确表态:“别的学校我不管,二外这所学校我要!”
当年筹建,八月招生,九月开学,十月庆典,这一切的一切,就已经注定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与众不同”。
建校之初,二外就以“传承东西文明,促进中外交流”为使命,肩负起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级外语外事人才的重任;
改革开放初期,二外又领全国外语院校风气之先,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最早开创旅游系、外经系,培养国家亟需的外语强、专业精的复合人才;
进入新时代以来,二外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推动学校综合改革,全面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
无论何时,二外始终不畏前路,不馁于行。
一路走来,皆是二外奋进求索的真实写照。
从学校与北京大学共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到学校正式被北京市确立为“高水平特色大学”、成为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共建高校,二外以实际行动,铸就了自己“旅游界最高学府”的荣光。
从旅游管理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成功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到旅游类6个专业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教育质量认证”最高等级,29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功获批,实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覆盖,二外以雄厚实力,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桥梁。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蓬勃发展,今天的二外,不负众望,现已成为一所以外语和旅游为优势特色学科,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著名高校,享誉中外。
如今,二外校园内的总理像前,总有几束新鲜花束;老校友返校,定要约上当年好友,再去总理像前看看;毕业生离校,临行前要与总理郑重告别……
校园里矗立的周总理铜制半身像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二外不忘周总理的殷殷嘱托,始终与祖国同舟,与民族同行,励精图治、砥砺奋进,绘就了通达天下的瑰丽画卷。
2021年,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坐着轮椅出场,几次颤颤巍巍想努力站起来接受颁奖。习近平总书记示意她不用起身,俯身为她颁发奖章、证书。这一幕透过直播画面,不禁让人热泪盈眶。
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就是夏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也是二外曾经的英语系党总支书记。“夏森老师很重视二外,很信任北二外教师的英语专业素质。虽离开学校,也还经常惦记着我们。”
无论是扎根领域、潜心研究,还是播撒春晖、作育英才,她身上这种敢为人先、心怀大爱的精神,向来是二外人治学底色中的浓重一笔。
只见,一大批“和易以思、人文化成”的名师大家先后在这里弘文励教,默默耕耘——
“俄语泰斗”李越然曾长期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担任主要俄语翻译;
“翻译界元老”管震湖曾陪同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还为二外法语学科的创始献力;
爱国学者周锡卿身历东京审判为国伸张正义,主编的《英语谚语词典》一举填补英语词书上的空白;
著名翻译家董乐山所翻译的《西行漫记》,在被认为是建国前后几十年来最忠实于斯诺原著的版本,成为《红星照耀中国》汉译史上的经典译本;
新中国第一代日语播音员苏琦耗费8年编纂《日语常用词搭配词典》,开创了日汉词典的先河。
从左至右分别为: 李越然、管震湖、周锡卿、董乐山、苏琦
只见,一大批专家学者接过了先辈手中奋斗的火炬,在这里齐聚一堂,点亮未来——
今年,罗结珍教授、骆欣庆教授荣获北京市“第十三批首都市民学习之星”荣誉称号;张道一教授荣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吴建设、刘满、刘迪等6位教师荣获北京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 荣誉称号。他们博览群书、学贯中西,用无数优秀作品、以一颗赤子之心,让人们在字符间找寻文明轨迹,亦让“融中外、兼知行”的精神薪火相传。
张道一教授
从59年前建校之时,数以万计的二外人便将学校发展、国家所需时刻放在心上。
120余名兼职教授、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31位资深翻译家等一位位“大先生”躬耕于这片沃野之上,共同唱响了属于二外的时代鸿音。
近5年,二外国家级项目立项超过100项,省部级项目立项超过200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0余项;
二外学术期刊影响力持续提升,《阿拉伯研究论丛》入选为 CSSCI收录集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导刊》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旅游导刊》全文转载率在172种工商管理类期刊中排名第2,在旅游类期刊中转载率名列第1;
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中国服务贸易研究院、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等……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作用明显、成效显著、贡献突出,受到中宣部、中联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委市政府以及其他省市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回顾浩浩荡荡的办学长路,二外从未停下自己奋进的脚步。它敢为人先,发出了令人骄傲的时代之声。
“你们在哪里,二外就在哪里!”
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计金标的一番讲话,让所有二外人热血沸腾。
而在2023届毕业生中,就涌现了一批理想信念坚定、自身本领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杰出代表——
有人像一棵树,在自己热爱的领域落地生根,结出累累硕果:高雅琪、周睿知、杨佳玉将爱好发展为职业,挺进创新创业潮头,坚持与热爱同行;
有人像一颗星,以点点微光照亮祖国的各个角落:闫邦行、何宇涵、陈东、贾立茹、王云平、赵文熙投身基层,在拼搏奋斗的“主战场”勇做“赶考人”;
有人像一座桥,连接世界,共筑梦想:伊雪漫、路修远、张衣笙作为国际学生,在二外增强了中外人文交流的能力,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有人像一束光,散发青春活力的同时也照亮了他人:宦小华、徐荣、蔡添翼、李坤、林雨琦胸怀从军报国的坚定信念,以嘹亮军歌唱响铮铮誓言;
有人像一团火,熊熊燃烧,奋斗不止:楚瀚雄、居杨子、余伊洁、黄跃桃进入华为、比亚迪、三一重能等高端制造行业工作,将自身成长与国家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
不仅仅是这些青年,还有无数的二外先行者,已经走向了强国建设的各行各业。但无论身在何方,他们始终胸怀家国,初心如一。
从二外走出的数万名毕业生,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他们中,有商务部原部长高虎城,中联部原副部长刘洪才、徐绿平,外交部原副部长程国平,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健,原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中信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常振明,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江波,世界旅游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士军等一批政界、外交界、商界、文教界杰出人士。
高虎城
刘洪才
正是他们,参与并见证了二外蓬勃的发展进程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正是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书写了各自的人生芳华。
透过他们的身影,是二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一片丹心——
学校实行的“复合培养、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科分界壁垒,打通专业跨选路径,为学子自由修读主修专业外的语种、专业创造条件;
组建了以培养拔尖翻译人才为目标、以翻译与融媒传播为方向的校级翻译人才实验班,让学子接触到业界前沿的发展动态;
积极落实“双培计划”“外培计划”,让学子可以享受部属和市属合作学校的多样资源,致力构建具有二外特色的高端复合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发挥多语种优势,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全球40多个国家、地区的18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年均赴外留学学生500余人,年均接收外国留学生1500余人次……
在二外蓬勃发展的画卷中,许许多多的二外人在默默发光发亮,他们的名字虽然不能家喻户晓,但他们心中的阳光,脚下的力量,每时每刻都在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时光轮转,岁月如歌
翔宇楼前的总理像静静伫立
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成长、拼搏、奋斗
书就精彩人生
59载发展、积淀、腾飞
让世界看到了
今天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开拓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在美好的金秋时节
让我们
共庆二外59岁华诞
喜看盛世繁华
关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官网/官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