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全球首个”的成功实现,与北二外这位优秀校友,息息相关!
2023-11-07 12: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23年9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五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7项世界遗产,也是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此次成功申遗的背后,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也离不开一代代采茶、制茶人的坚守与传承,和一位位参与到申遗过程中的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2016届毕业生赵凌菲便是其中之一。

2022年9月,在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驻村的赵凌菲接到单位任务,前往普洱市澜沧县担任景迈山申遗评估专家的生活翻译。

虽然赵凌菲是个土生土长的云南姑娘,但这也是她第一次来到景迈山,眼下这份艰巨而又意义重大的工作任务,对她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体验民族文化,左四为赵凌菲

为农户参访做准备,右一为赵凌菲

由于申遗工作涉及面广、内容硬核,因此翻译工作者不仅要能够将相关信息翻译的足够专业准确、有深度,同时,还要兼具百姓家常的烟火气。

面对这些陌生的词汇、内容和场景,赵凌菲从未轻言放弃。

为了迅速掌握申遗基本常识,了解当地历史沿革和习俗文化,熟悉接待细节、行业词汇等,赵凌菲在前期的准备阶段下足了功夫。

从跟随、聆听团队里专家学者的讲解介绍,到空余时间自主查阅茶道茶艺知识,琢磨品茶时众人可能谈及的话题,赵凌菲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一次次打磨中精炼自己的用词断句,充分展现出北二外人“明德、勤学、求是、竞先”的进取精神。

除了负责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的日常餐叙、农户参访、茶文化与民族文化体验等配套活动的口译工作外,赵凌菲还运用在北二外之所学,在评估阶段作为团队的“小帮手”,参与到部分申遗文件的笔译和校审工作当中,扎扎实实的为申遗贡献力量。

“融中外,兼知行”。

数十年来,以赵凌菲等为代表的一批批优秀学子在北二外这片教育热土上汲取知识的养料,然后走向祖国乃至世界,为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事业发光发热。

而拥有近六十年翻译办学历史的北二外,也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为学子们提供坚实而可靠的后备支撑——

自建校以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始终秉承“中外人文交流”的使命,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级外语外事人才的重任。

发展至今,学校已经拥有本科专业48个,外语类专业31个。其中,1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双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在强劲的专业实力护航下,学子们肆意徜徉于学术海洋,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

翻译是一项强实践性的工作活动,培养一名卓越的翻译人才培养必须靠深厚的翻译实践基础,“纸上谈兵”式的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如今的北二外已经形成了“学用结合,注重实践”的办学特色——

对于外语专业,学校强调“技能领先,注重实训”,跟抓“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训练;

对于非外语专业,学校则依托优势外语教学资源和多元文化环境,坚持“应用导向,强化实践”,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近年来,学校不断拓宽实践基地建设,与中国外文局共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与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北京市外事办公室翻译中心、北京市外事办公室、华为翻译中心、中国日报网等多家单位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大型活动的语言服务,为学子们寓学于用、提升专业技能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天地。

今年9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党群外事协调局合作共建的高端翻译人才培训基地正式揭牌成立,为学校探索翻译领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育高层次翻译领军人才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立足新时代新阶段,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将继续引领学子厚植家国情怀,牢记实干兴邦的使命担当,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砥砺前行!

关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官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官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23年报考指南等


作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