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开启!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度十大新闻评选
2023-01-05 12:5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刚刚过去的2022年

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

“十四五”规划进入全面实施的关键期

……

这一年

北京师范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华诞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我校“优师计划”师范生

我们赓续百廿传统 筑牢师范初心

我们胸怀“国之大者” 矢志教育报国

沉淀时光告别2022

在回望中积蓄奋进力量

心怀美好奔赴2023

在展望中倍增前行信心

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度十大新闻评选

投票开启

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度十大新闻评选活动,由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发起,经征集整理筛选,共有17条候选新闻进入网络投票环节。

本次网络投票由即日起至1月5日(周四)中午12点,将综合网络投票和专家投票,评选出“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度十大新闻”。

以下候选新闻按新闻发生时间排序,每人可投不超过10项,每个IP限投一次。

投票地址:

https://onewechat.bnu.edu.cn/site/vote/index?id=421

01

北师大区域地理理论与实践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多名教师荣获教书育人类奖项

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通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刘宝元教授领衔的“区域地理理论与实践教师团队”入选。该团队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区域地理”国家级教学团队、“土壤水文与土壤侵蚀”教育部创新团队、“地表过程模型与模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的核心成员组建,以“区域”研究为切入点,建立中国区域资源、环境、灾害叠加效应为特色的创新研究,建设区域地理课程体系,成为国内外地理学高水平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优秀团队。

2月,北京市对2017-2021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十佳辅导员”进行通报表彰,我校9名教师获评“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3家单位获评“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5名教师获评“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1名教师获评“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4月,我校肖向荣教授荣获2022年首都劳动奖章荣誉称号,专职辅导员安利利在第八届北京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9月,我校5名教师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物理化学教学团队”荣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资深教授黄会林荣获“第四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特等奖,资深教授林崇德荣获北京师范大学第三届“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

02

北京师范大学及12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4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北京师范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地理学、系统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等1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入选学科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6月,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建设点名单公布。北京师范大学入选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截至目前,我校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共计46个。

03

北京师范大学圆满完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保障任务

2月4日至20日、3月4日至13日,第二十四届冬奥会、第十三届冬残奥会先后在北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举全校之力,打造“先锋队”,输送390余名师生直接服务于北京冬奥会,其中主责北京赛区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的赛会志愿者工作;当好“东道主”,在昌平校园承担11所高校闭环志愿者驻地任务。北师大冬奥志愿服务团队被授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志愿者石佳、王靖凯被授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个人,北师大昌平校园青年服务先锋队获评“北京市青年文明号”建设集体,北师大冬奥青春宣讲团获评“北京市青年突击队”称号。

发挥专业优势,用冰雪科技为冬奥赋能,讲好北京冬奥故事。地理科学学部、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环境学院等多个科研团队,从冬奥雪场赛道雪质的判定监测预报、冬奥地区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冬奥山地赛区生态环境保护与跟踪评价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胡帅创作的冬奥歌曲《美美与共》《冰雪冬奥》广泛传唱,文学院教师梁振华担任总编剧的电视剧《冰雪之名》在央视热播,新闻传播学院团队完成《北京冬奥海外社交媒体传播效果报告》等4份舆情要报,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的品牌项目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增设“看中国·看冬奥”单元,助力冬奥国际传播。

04

助力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 北师大学子勇攀体育竞技高峰

2月6日,中国女足在2022亚洲杯决赛中夺冠,其中队员张琳艳、王霜、高晨是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培养的高水平运动员。7月31日,北师大女足获得2022全国女子足球乙级联赛亚军,并获得2023年全国女足甲级联赛参加资格。北师大女足创建于1987年,迄今为国家培养出两百多名优秀的女子足球人才,输送了一批国家队队员,产生了2名亚洲足球小姐。

3月6日,中国篮协发布中国篮球国家队人才库名单,北师大女篮主教练李笋南、助理教练赵雪同及9名球员入选篮球国家队人才库。5月12日,中国女排官宣,北师大2019级本科生袁心玥担任新一届中国女排队长。

05

加强新时代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学校党委通过“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建设验收

3月,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北师大多个基层党组织入选,生命科学学院党委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工党支部、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6月,教育部公布第二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建设单位验收通过名单。北京师范大学党委通过“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建设验收,教育学部党委、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生态研究所党支部、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生第一党支部、心理学部本科生党支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5个基层党组织也分别通过建设验收。

6月,北师大申报的《坚持“五抓五强化”着力完善系统规范高效的党建责任体系》获评2018-2020年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同时获评创新成果奖。学校党委着力推进《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落细落实,不断健全统责、明责、督责、考责、问责“五点一线”闭合党建责任链条,系统构建学校党委、院(系)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党建责任落实体系,形成党建责任落实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为加快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06

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强强联合共建多个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平台

4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框架协议,并在签约仪式上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师范大学媒体传播系统工程研究院”揭牌。8月28日,北师大与总台、故宫博物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联合推出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这是双方自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共同打造的首个电视节目和全媒体项目。《诗画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创了“诗画合璧”的全新创作思路,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节目首播后,迅即获得大量海内外受众的喜爱,相关内容在美俄法英等多国的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传播。

3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的“人民法院社会矛盾纠纷综合治理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暨中国特色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理论与实务研讨举行。8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前沿科学研究所揭牌仪式暨天文与天体物理前沿科学高端论坛举行。8月19日,生态环境部-北京师范大学锦屏极低辐射本底测量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举行。9月2日,北京师范大学和故宫博物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教育发展——同上一堂课”活动举行。10月28日,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揭牌仪式暨“文化自信自强与中华美学精神”学术论坛举行。这些基地和平台的建立,是北师大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联合开展重大科研攻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优秀文化传播推广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未来将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07

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 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4月,市教工委、市教委发布《关于公布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北京师范大学8门课程获评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其中普通本科教育课程5门、研究生教育课程2门、继续教育课程1门,获评课程授课教师和团队同时获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9月,《关于表彰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决定》发布,北京师范大学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共45项,获奖总数位列北京市第一。其中,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注重师德养成,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1月4日,学校召开“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启动工作会,搭建铸魂育人新平台,统筹全校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12月,人民网发布《2022年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情况分析报告》,在全国选出18个典型案例,北京师范大学“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入选。

5月,全面启动本科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织本研培养单位研制2023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76个、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38个。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共计32学时、1学分,开设“大学生劳动教育”专题理论课和系列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24项。10月,北师大第一轮劳动教育实践课上线,包括花卉培育、健康教育、AED急救等课程,《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课,北师大这样上!》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08

北师大联合出品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热播 深情讲述优秀校友黄文秀的青春故事

6月26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出品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该剧以“时代楷模”、北师大优秀校友黄文秀为原型,深情讲述了黄文秀返乡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一心为民,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故事。该剧不仅是迎接党的二十大献礼之作,更是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助力乡村振兴,展示自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带领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力作,构成了一幅脱贫攻坚群像画卷,自开播以来受到广泛好评与持续关注。此前,北师大百余名师生参与了电视剧的拍摄,体验了一堂生动的沉浸式思政大课。学校师生在观看后热议黄文秀躬身反哺大山、将最美年华献给扶贫事业的青春故事,矢志将敬仰化为行动,共同弘扬文秀精神,用责任与担当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09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

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并在北师大建校120周年和第三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向学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和问候,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福。习近平在回信中勉励同学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并充分肯定北师大在为国家培养优秀教师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为新时代学校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全校干部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掀起学习热潮。学校第一时间组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召开专题研讨会,开展各类宣传宣讲,相关情况受到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其中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凝心铸师魂 做党和人民满意教育工作者”头条报道,《光明日报》刊发《不负厚望,北师大师生畅言从教信念、育人志向——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专版报道。

10

“百廿京师 教育兴邦”庆祝第38个教师节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9月8日上午,庆祝第38个教师节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重要回信并致辞。校长马骏作题为《百廿京师 教育兴邦》的大会致辞。校庆前夕,学校收到海内外高校、合作单位和社会各界近260份贺信和祝贺视频,众多海内外校友也为母校送上了祝福视频。大会还举行了北京师范大学第三届“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启航计划”毕业生授旗仪式。9月8日晚上,举办“百廿荣光”庆祝第38个教师节青春歌会。歌会由六个篇章组成,以“一粒种子、一束光、一滴水、一棵树、一群人、一个梦”作为篇章主题,展示北师大的历史文化底蕴,传递师大人的理想抱负与价值追求,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送上最真挚的节日祝福。通过17个平台同步直播校庆日活动,五湖四海的师生校友共襄盛举、共享荣光。庆祝大会在线观看人次146万,青春歌会在线观看人次294万,其他时段滚动播出《师‧范》新时代教师精神寻访行动系列短片等视频节目,微博主话题#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冲上热搜,话题总浏览量达6933.6万。主流媒体集中刊发《励教兴邦,长振木铎声——写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百廿京师 弘教兴邦——写在北京师范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之际》《励教兴邦,初心不渝——北师大筑梦教育强国的百廿年探索》《一所高校跨越百年的乡村实践》等校庆专稿。

以建校120周年为重要契机,系统总结百廿发展历程和办学经验,高度凝练“红色师范”精神内涵和独特品格。制作学校宣传片、校歌MV、校园风物片、校庆文创产品,发行纪念金银币、纪念邮票,推出“百廿京师 教育兴邦”主题展览,激发了师生校友爱校荣校的磅礴力量,凝聚起奋斗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合力。

11

电影《无负今日》教师节特别献映 穿梭百廿芳华传承师道精神

9月10日,电影《无负今日》正式上线,献礼第38个教师节和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无负今日”是梁启超先生的寄语,也是他与一代代北师大人共同立下的誓言。影片由三个不同时代的故事串联而成,以「大学」、「师说」、「青春」三个篇章聚焦,将百余年来“尊师重教”的传承精神娓娓道来。梁启超、黎锦熙、鲁迅、王梓坤、启功、莫言、余华等一代代师者的“今日”,组成了一曲师道传承的激荡长歌。该片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振华担任总编剧、总制片人、艺术总监,赵小溪、赵小鸥联袂导演,王劲松、乔振宇领衔主演,刘芸、高伟光、曹磊特邀主演,马书良、尹昉、孙茜等特别出演,播映后受到广泛赞誉。

12

北京师范大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学校党委积极部署,广大干部师生收听收看大会开幕会、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认真学习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学校第一时间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印发《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组织专题研讨会,组建专家和学生宣讲团,线上线下广泛开展宣讲,用好全媒体宣传平台,在主流媒体积极发声,发挥学科优势深化理论阐释,全校上下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光明日报》红船初心专刊整版报道《盛德励耘 谱写新华章——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大会之后,结合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筹备工作,学校党委密集召开了15场党代会报告征求意见系列座谈会,各类代表畅谈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对标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任务部署,为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坚持学习全覆盖、贯彻出实效,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领域各环节工作,推动新思想在百廿京师落地生根。

13

实施《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主办系列高端会议论坛

11月,《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发布。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目的,以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新空间和新动能,面向学校“双一流”建设和“一体两翼”办学格局的需要,打造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办学新空间,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推动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创新,汇聚优质资源和先进工具,优化面向校内外的教育供给服务模式,建设数据大脑,探索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体系,加速学校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

北京师范大学充分认识“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和发展的新需求,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主办承办了一系列高端学术会议和高峰论坛。7月9日,“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首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召开,大会围绕“构建美好网络生态 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主题探讨青少年网络使用、网络保护、网络素养、网络教育等内容,会上发布了首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宣言、《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2)》,并上线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资源平台,启动首届青少年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全球创新挑战赛。8月18日至20日,“2022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召开,会议以“智能技术与教育数字化转型”为主题,共举办12场主题论坛,会上发布了“国家智慧教育战略联合研究计划”的研究成果,并发起了“全球智慧教育合作联盟倡议”。11月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网络法治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此次论坛主题为“网络法治:构建数字时代法治保障体系”,旨在共同探讨构建适应数字时代发展要求的法律机制,以法治助力数字中国建设进程,为数字时代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12月5日至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参与承办的“2022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以线上方式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引导人工智能赋能教师 引领教学智能升级”,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

14

大力推进“优师计划” 深入实施“强师工程” 为乡村振兴和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动力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有力推动“优师计划”各项工作。主动扩大“优师计划”招生规模,2022年招生增至603人、覆盖全国17个省份,2023年计划扩大至800人。不断完善“优师计划”培养方案,精心打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等4门“教师素养类”通识必修课,为包括“优师”在内的每位北师大学子打上鲜明师范烙印,配备高质量师资团队建设慕课,力争建成全国师范大学教师素养“标杆课”。深入实施“强师工程”,强化“组合拳”效应,为“优师计划”提供全方位支撑。继续推进“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推出就业激励、职后支持、终身服务的一揽子举措,已有774名毕业生入选。建成“强师在线”基础教育教师成长公益平台,引入40余所高等师范院校优质资源课程,面向832个脱贫县及全国教师免费开放。启动实施“百千万”计划,助力提升中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力争“十四五”期间建设百个项目县、打造千所特色校、培养万名“四有”好老师。

积极参与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6月召开本组团第一次联席会议、共商共享工作举措,7月至8月深入4所薄弱院校开展面对面交流调研、研究制订“一校一策”方案。11月7日,教育部在北师大召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加强“优师计划”培养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工作推进会,校党委书记程建平作专题发言。

15

坚持师生至上 科学精准做好校园疫情防控 共筑安宁和谐师大家园

2022年,面对疫情的跌宕反复,北京师范大学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实现有序转段、平稳渡峰,全力守护师生员工健康安全。坚持疫情防控有温度,人文关怀暖人心,为师生免费提供防疫物资30余万件,千方百计筹措防疫药品,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老同志服务保障,完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师生员工的“急难愁盼”。一年来,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支持配合防疫工作,医护人员和保障人员坚守一线,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学工队伍驻楼值守,“大白”“小蓝”倾情奉献,广大校友捐赠防疫物资……全体北师大人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携手同行,一道守护平安健康的共同家园。

16

胸怀“国之大者” 勇攀科研高峰 产出一大批高水平学术成果

2022年,学校科研成果取得新突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5项,获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23个、立项数位列第一;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创历史新高;获得4项教育部科技奖。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邬霞、化学学院教授闫东鹏荣获第二十四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珠海校区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余刚教授荣获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田怀玉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何建军教授团队在《自然》发文揭示宇宙中第一代星的钙元素起源之谜,相关成果得到新华社、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北京师范大学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心理发展与教育》《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名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名单。依托高端智库报送高质量咨询报告150余份,为国家重大决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17

持续深化“一体两翼”办学格局 推动两校区四校园建设发展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全面推进“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实施,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两校区、多校园功能定位进一步明晰,两校区多学科共同支撑教师教育发展,共同推进六大学科群建设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完善珠海园区治理架构和制度体系,推进理工综合体、未来教育大楼等项目建设。西城校园保护性利用、昌平校园F区获北京市重点建设项目立项,育荣园区建设加快推进。

-bnuweixin-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感谢信息网络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排版:高思可

责任编辑:曹畅 马赛男 黎迁迁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