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记忆》是央视一档以记录讲述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飞跃史、改革开放进程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内容的日播纪录片栏目,引导社会大众和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厚植爱国情怀,培养浩然正气。
刘家和教授
刘家和先生,生于1928年,江苏六合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自1952年起在北师大任教,在古代希腊史、古代印度史和中国先秦秦汉史、中外古代历史文化比较以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领域皆有精深的研究。著有《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古代中国与世界》,编有《世界上古史》等。曾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长,现任名誉理事长。2020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
求学篇:孜孜不倦,中西贯通
刘家和先生出生于具有浓厚清学传统的扬州一带,因而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对文科,尤其是中华传统学问具有浓厚的兴趣。加之此后他在江南大学、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的系统学习,这都为他在中国学问,尤其是中国古史方面奠定了深厚的学养基础。
虽然以“中学”为主要方向,但一些特殊的经历和际遇让刘家和在这一阶段也对“西学”产生了兴趣,而后者正是他的比较意识产生的前提:在美国贵格会创办的小学就读期间,他一边通过美国教师的直接教学法学习英文,一边开始接触《圣经》,并且产生了进一步学习了解西方文化的愿望;在江南大学史地系学习期间,他虽然最爱读中国古书,但兴趣却也十分广泛,修读了多种必修和选修课程,包括:中外两门通史、中外两门近代史、大一国文、英文、地理学、商周史、秦汉史、哲学概论、逻辑学、伦理学、中国文学史、古文字学、政治学、经济学、微积分等。
大学期间几名老师的循循善诱,在刘家和的比较思想起步阶段,成为了最重要的推动力:在中国学问方面,对他影响最大的首推钱穆先生。从钱穆先生那里,刘家和懂得了“治史必重考证,治先秦史必自清人研究人手”,这成为了刘家和“半个世纪以来治古史时所信守的基本原则”。另外一位讲述文字学的冯振先生,则帮助刘家和打下了中国传统的文字、音韵和训诂学的基础。在西学方面对他影响最大的有唐君毅和牟宗三两位先生。唐先生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牟先生对哲学和逻辑学的讲解,既激发了刘家和“对哲学的终身兴趣”,也令他发觉中外学问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思考习惯上的差异,从而“启发了比较思考的习惯”。
丰富的学习经历、扎实的历史基本功、对中西学问学习的平等重视,都为他以后的史学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刘家和教授
治学篇:腹载五车,铄古切今
刘家和先生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曾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长,现任名誉理事长;并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北京史学会常务理事,美国《世界史杂志》编委等。主编的《世界上古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88年1月);论文《宗法辨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1期)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1年12月);与王敦书教授共同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获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国家教委一等奖(1995年12月);与廖学盛研究员共同主编的《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12月);个人文集《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12月);2006年9月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主编的《古代中西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刘家和教授《史苑学步》书影
刘家和在古代希腊史、古代印度史和中国先秦秦汉史、中外古代历史文化比较以及史学理论等领域都有着精深的研究。
他在20世纪50至9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包括了许多关乎古代历史文化的重大问题,例如:关于斯巴达的“黑劳士”制度、印度早期佛教的种姓制度观、《书·梓材》中的“人历”“人宥”等问题的研究,探讨了古代世界的社会阶层问题;关于《诗·大雅·公刘》所反映的史事、楚邦的发生和发展、三朝制、宗法制等的考证,讨论了古代国家产生的途径和特点;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及其关系问题、中国古代王权神化、“轴心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中国古典史学形成的过程、以及古代世界的人类精神觉醒等等,也都是重大的学术课题。
他近些年来发表的论文,大多集中在中国古代史学、经学等学术思想领域,是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中,从精神层面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的比较研究的力作,特别是关于史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地位、中国的通史传统与西方普世史传统的比较、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和发展、先秦时期天下一家思想的萌生、战国时期的性恶说、《左传》中的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春秋公羊学所表现的史学的悖论和历史的悖论、中国历史的统一性与连续性、“以史为鉴”的可能性及其限度等项研究,集中反映了他的研究兴趣和理论深度,也是在世界背景上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高水平成果。
刘家和教授在做研究
在方法上,刘家和先生注重通过比较研究来深入探讨中外(主要是中西)古代历史文化内在结构的异同,以宏观的史学理论探讨与微观的经史文献考证的结合与互济为基本特色。他认为,在历史的学习与研究之间,历史研究方法中文字之学与哲学思考之间、内在理解与客观分析之间、逻辑论证与历史论证之间,比较研究视野中历史的同与异之间、一与多之间、可公度与不可公度之间,都存在着某种结构和张力的关系,历史及历史研究的发展也都是在这种关系中实现的;历史研究还要求史家必须秉持对历史的敬意,这敬意内含着尊敬和肃敬两个方面,其间也有着结构和张力的关系,只有把握好这种关系,史家的人格才能建立起来,历史研究才能进步。这是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和思考的理论总结,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在历史研究中的生动体现,在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
刘先生好读书,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至今笔耕不辍,每年都有若干篇有分量的学术论著发表。这些论著都是他在学术理论前沿上不断迎接挑战而做出的有创新意义的成果。这些成果,和他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一道,激励并启迪着后学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刘家和教授著作书影
从教篇:虚怀若谷,诲人不倦
刘家和先生从教70载,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讲授博士生课程有中国古典研读及考证方法,古史比较研究实习等;主持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的比较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外史学理论比较研究》。先生桃李芬芳,成果卓著,曾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等众多奖项。
刘先生早已是蜚声海内外的历史学家,至今却仍旧带领团队同仁奋战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上,即使已经90余岁高龄,每天仍然兴致勃勃地研究学问、指导年轻人,同时帮助规划学科建设。
刘先生对学生而言亦师亦友。他对学生的影响早已超越所谓的专业范围,是全方位的。就对学生的培养而言,他的言传身教,丝毫不逊于著作文章。
刘先生真正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曾对学生说,你们总认为我谦虚,我哪里是谦虚呀,只不过是诚实而已。只有至诚,才有可能明德;也只有明德,才能达到至诚。他身体力行地教导着学生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做一个把学问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人。
刘家和教授活动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