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星灿烂|胡雪晴: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2024-03-23 14:4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胡雪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曾任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办公室主任、外文学院研究生会就业部部长,现任校团委兼职团干部。曾担任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四有”好老师颁奖典礼等大型活动志愿者,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伟大征程”文艺演出,多次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作为青春讲师团“中国梦·强师行”和“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专题宣讲团成员,完成宣讲十余次,累计覆盖超300人次。曾获评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工作奖”“志愿服务奖”等荣誉称号,被评为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十佳志愿者”。志愿北京累计时长已达676.5小时。

 

凡星灿烂|胡雪晴: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在大一暑期的支教之行后,胡雪晴意识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正是自己的志业所在,支教的愉悦和成就感充盈着她的内心,成为一名一线教师、去到需要教师力量的地方的念头从此扎根。2021年夏天,她本科毕业,加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担任高中英语老师兼班主任,和四位队友一起,前往河北省雄县第二高级中学,用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凡星灿烂|胡雪晴: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研支团合影

 

一、从学生到老师

 

 

 

这是胡雪晴第一次当班主任。刚到学校,她便得知要接手一个新高一班级,两天之后,新生报道。她不得不让自己从刚毕业的学生气中快速摆脱出来,“把自己完全当成一个大人,独立地去解决很多事情”

胡雪晴还清楚地记得刚接手班级时的紧张:准备第一次班会,把要说的内容列了一个很长的单子;不敢让学生知道自己刚刚毕业,努力树立在学生和家长面前的威严;和不习惯住宿的女孩谈心,每晚睡前查寝,把班集体营造成温暖的大家庭;朋友圈的背景换成了校训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个大字在纷飞的大雪里闪光……

很快,带班和教学的成就感代替了最开始时的紧张。在她的努力下,她带领的班级在学期初的新生军训中获得了多项荣誉。在与学生的磨合中,她渐入佳境,学校也展现出对这位新手班主任的充分信任,开学两个月后的文理分科,学校就把年级优秀的文科班之一交给了她。

担任班主任绝非易事。和自己熟悉的高中教育氛围不同,胡雪晴所服务的学校是一所完全寄宿制高中,学生每天早上五点四十左右到班,晚上十点左右回寝。作为班主任,胡雪晴需要和同学们的步调保持一致,早中晚课前进班,中午晚上睡觉前查寝。

胡雪晴和学生们同吃同住,把自己的工作节奏调整到和学生几乎完全同步,甚至更加紧张。集体用水时高层供水困难,她清晨五点就起床洗漱;和学生共用一个食堂窗口,三餐都需要赶在前面,她和队友互相帮忙打饭。即便这样,有时也来不及吃饭。

不同于年幼时对教师的惯有看法——轻松、愉快、成就感高,真正成为一线教师后,她意识到教师这一职业的责任比她想象中要沉重很多,“特别是当班主任,基本上是‘妈妈’一样的存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照顾学生的精神健康、身体健康……老师身上有更多的责任,而责任也意味着你需要做更多”。

 

 

凡星灿烂|胡雪晴: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凡星灿烂|胡雪晴: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班级合照

 

二、是老师也是学生

 

 

 

与管理班级的压力相比,更大的困难来自对班级学习成绩的要求。作为新手英语老师,她第一次接触与自己高中时不同的教材和考点,每一节课都是全新的,每一节课都需要仔细备课,每一次备课和授课都需要不断调适,以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刚接手时,班级内学生的英语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生对英语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不是很高,怎样在一年的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索出高效的教学模式,巩固提升学生的英语基础,成了摆在胡雪晴面前的难题。

 

她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在自己批改听写之前,让错得多的同学先行批改,加深记忆;给学生当面批改英语作文,逐一指导;和队友一起,给班级学生整理英语基础知识汇总清单,这一方法后来得到了年级组其他老师的认可,推广到了整个年级;在年级中开展英语书法大赛和“百词斩”词汇记忆大赛,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班内学生在各种活动的锻炼下,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班级整体的英语成绩位列年级前茅,多次获得“月考优胜班级”的荣誉称号。回想起这段日子,她笑着说:“感觉已经尽了洪荒之力!”

 

雄安新区在建设初期,教育资源相对薄弱。胡雪晴深入当地进行一线教学之后,才真切体会到校园里学到的教学理念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差距。

 

“我更希望自己的课堂是‘育人’的课堂。”比起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点是什么,胡雪晴更想让学生们体验自己去探索、发现、收获知识的旅程;掌握知识之外,她还注重学生学习思维和知识视野的提升拓展,以抛出启发式问题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性。新版高中英语课程颁布后,更强调英语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谈到对“人文性”的理解,胡雪晴认为“这正是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更加注重育人”。

 

回想支教这一年,她深刻意识到,研究生支教团是地方中小学与课程改革研究高校建立联系的直接方式,地方中小学为支教团提供了向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学习的实践平台,而支教团也为这里带来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这无疑是一种双向促进,共同成长的合作。

 

凡星灿烂|胡雪晴: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胡雪晴的课堂

 

三、“一场双向奔赴的浪漫”

 

 

 

胡雪晴所带的班级总是有着“简单的快乐”的学习氛围。如果说老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有助于形成教学权威,那么她的年轻也会有独特的优势。年龄差距不远,让她与学生们的心灵沟通贴得更近,在相处的过程中,互相尊重、互相了解、互相信任。“学生们不应该是被你逼着改变的,认可你的教育方式后,他们自己会一点点地朝着好的方向改变。”她仍记得在年级高考经验分享会上,引发她和学生们共鸣的那段话。一位研支团的成员分享说:“我觉得我几年前能做到的事情,两年后你们肯定也能做到。我们都是一样的。”这也许正是支教的意义所在,以近乎同龄人的身份,去帮助学生规划未来的成长方向,借助自己的故事感染学生,给予他们不断砥砺前行的力量。

临别前的最后一天,她为学生们准备了神秘礼物。她给每位同学送了一个信封,信封里装有她亲手写下的明信片,点名抽签筒里带有名字的小木签,还有一年的成绩条。因为疫情,学校放假时间比原计划提前,最后几天,她一得空就在电脑上写信,写好又誊抄在明信片上。最后一天上午,全办公室的老师都在帮忙。

惊喜的是,她也收到了孩子们准备的神秘礼物——全班63位学生的手写信。班长在礼物的扉页上写道:“这是一场专属于你的浪漫”,后来,胡雪晴把这句话化用到十佳志愿者评选的标题里,用“一场双向奔赴的浪漫”为这不长但难忘的一年作结。

凡星灿烂|胡雪晴: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63位同学的的手写信

结束一年的支教后,胡雪晴回到了北师大校园,攻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硕士学位。在上教学理论课时,她常常回想起课堂上同学们求知的眼神,常常想,如果能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就好了,或许能在某个具体的环节做得更好,为学生们做得更多。

 

 

 

时至今日,胡雪晴微信朋友圈的背景还是师大校训碑的冬景,雪纷纷扬扬,衬托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个大字更加庄严圣洁,就如胡雪晴回想起这一年的支教经历,带班和教学中的琐事与困难不断,反而更是一种磨砺,让初出校园的她不断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好班主任。如白驹过隙的一年时光里,她与学生共享了一场双向奔赴的浪漫。

凡星灿烂|胡雪晴: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凡星灿烂|胡雪晴: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bnuweixin-

 

文案: 陈泽童

排版: 李昭锐

责任编辑: 黎迁迁、孙诗涵、曹珺涵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凡星灿烂|胡雪晴: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