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清澈碧波荡漾的南沙河。区水务局/供图
记者从北京市海淀区水务局获悉,海淀区河长制工作办公室荣获水利部授予的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今年一季度,海淀区市级考核的5个断面水质结果均达到考核标准,其中,长河白石桥水质为I类,清河上段清河闸、土城沟花园路、京密引水渠青龙桥水质为II类、南沙河断面水质均值达到IV类,团城湖调节池、水源三厂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这些都离不开海淀区河长制工作办公室深入推进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一季度,依托市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海淀区及时解决河湖环境问题29件。
崔家窑水库良好的生态引来各种水鸟觅食栖息。区水务局/供图
以河长履职为抓手全面开展水环境治理
区河长办自2017年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狠抓落实,使得海淀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落实,以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护水资源为主要任务,建立了“三查、三清、三治、三管”的工作格局,让全区人民在绿水青山中共享“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鸟语花香、碧水蓝天之美。
结合《海淀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区河长办制定和完善了七项配套制度,建立了区、镇(街)、村三级河长体系,按照分级分段要求设立河长制公示牌,落实各级河长职责,完成了“一河一策”“一河一档”“一湖一档”编制。
区河长办完善监督考核体系,制定实施《海淀区水环境区域补偿办法》,落实河道养护保洁责任,建立有专项资金、有专业队伍、有监督检查、有考核奖惩的“四有”长效模式,实施《海淀区河(湖)长制检查通报机制》,全区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全面建成。
区河长办紧紧围绕水环境改善目标,不断强化河长履职工作,结合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积极协调成员单位和街镇,多措并举,全面开展水环境整治工作。通过“清河行动”和“清四乱”专项行动,排查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全面实施小微水体整治,持续开展水环境问题整治,2017年以来共协调解决水环境问题近3000件;持续推进截污治污工作,在完成7条黑臭水体整治基础上,开展“聚焦攻坚”污水管线和厂站建设,完成了六座污水处理厂站升级改造,上庄再生水厂正式通水运行,海淀区污水处理设施村庄覆盖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99.3%。
在河长制工作中,也涌现了许多有责任、敢担当、不忘初心、甘于奉献的最美河长们,他们为河道治理晨兴夜寐,为百姓安居鞠躬尽瘁。“我的目标是让马连洼辖区内的河道水质更清、周边环境更好。”马连洼街道河长刘永泉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曾在9天时间里,累计巡河92.64公里。
海淀区有区级河长15名,街镇河长55名,村级河长61名,共计131名河长。各级河长积极落实河长职责,为居民创造水清岸绿、生态秀美的人居环境。河长在巡河过程中,遇到问题都会及时拿出手机拍照上报并记录存档,看到河岸边的垃圾也会随手捡起来,汛期时,加大巡河频次,做好防汛工作部署。
打造“水清岸绿”蓝图水生态实现跨越式进步
除各级河长巡河外,区河长办还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开启了以智慧水务为手段的执法联动新机制。海淀区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建设了“海淀区智慧河长信息管理平台”“智慧水务APP”“海淀区河湖水质监测APP”,通过系统随时监控河湖状况,对河湖进行动态管护,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河长+警长”机制持续强化部门联动,落实“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对河长制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河道管护“看得见、反应快、抓得准、管得住”,科技手段的运用快速有效地解决了私搭乱建、滨河路乱停车、路边沟倾倒污染物及污水入河等重点难点问题。
海淀区构建了园外园、翠湖、稻香湖片区循环补水系统,加大对北旱河南支沟、北长河、金河、两山公园、影湖楼公园等区域水源补给,地下水涵养成效显著。积极协调从京密引水渠为柳林河补水,实现了柳林河20多年来首次全线有水;山后主要沟渠陆续补水,有效提升了科学城北区生态颜值;初步建成以水生态为主、人水和谐的大寨渠渠首湿地公园;大力推进南沙河流域水质改善,采用量子光谱技术实时监测水质,精准溯源,精准治理。2020年南沙河断面水质均值达到IV类,全区地表水水质稳中有升,实现了跨越式进步。
海淀区河长办自成立以来,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海淀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区水务局、区河长办将大力推进《“水清岸绿”行动计划(2020-2025年)》,未来五年将铺设百里傍水依林慢行走廊,增加千顷水面,建设万亩蓝绿交融生态水乡;打造水生态建设示范工程,将“林下小溪”的建设模式作为林水相依的治理典型,推广到整个生态环境建设中;强化亲水目标建设,打造以水生态为主、人水和谐为蓝图的美丽新海淀。
作者 李洪亚
编辑 王维华 李洪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