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品书人,带您遇见有思想、有温度的左家庄
2022-07-27 09:4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捧书在岁月,阅读在云端

让我们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欢迎来到本期

《以书相约,以书相悦》

我们用文化滋养心灵

每月与你相约,遇见爱书的你

一起来看本期内容

01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就言明:“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他看来,在乡土社会里,“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是生活的常态,一块能用脚步丈量长短的土地,可能就黏着一个家庭几代人的一生。如果我们想要理解中国的未来,希望这本书能解答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惑与困境,并由此寻找出路和契机。

02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33年成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6年获公费留学资格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学院学习人类学。1938年获哲学博士(社会人类学)学位。其论文《江村经济》更是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回国后,费孝通先生先后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授。1942年加入民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与政协常务委员,后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等。著有《乡土中国》《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等著作。

内容简介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03

1 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士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2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3 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决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

4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人的一生,是寻根的一生

在星河流转间

我们终究还是要归于乡土

与热爱的这片土地

正所谓:人在书途不孤独

如果可以,请从现在开始

在孤灯茶香中,与阅读相伴

过有质感的生活


作者:

朝阳区左家庄街道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