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与“咱家”建设密切相关、备受伙伴们关注的城市小微空间改造又有新进展!
自“建党百年·服务百姓·营造属于您的百个公共空间”项目征集活动启动以来,活动主办方共收到各区提交的400余个小微城市公共空间项目申请。通过资料预审、现场踏勘和区级统筹,初步筛选出116个候选项目进入专家评审和公众投票阶段。
8月16日,公众投票渠道正式开通,截止到8月18日24时,有超过27万人次参与了投票活动,朝阳区和海淀区项目公众参与度最高,参与投票人数均超过10万人次。全市116个候选项目中有15个项目得票超过1万张,最受关注的是海淀上庄镇-蜂巢绿地-三嘉南街街旁微空间改造项目,有22720位市民投票为TA打call。
如此广泛的公众参与,源于所有参选项目在孵化过程中均通过居民需求调研、社区座谈、居民工作坊等方式开展活动,从“帮我选”向“我来选”转变,推动实现“民意立项”,让每一个项目都成为百姓心目中“我们自己的项目”。那么,这些“优中选优”的项目是如何“匹配”到合适设计师的?设计师们又如何参与项目“孵化”?今天跟发改君一起来看看~
“改造空间,设计为先”,要想空间改造舒适、暖心、有亮点,设计师的专业和巧思必不可少。7月1日起,活动面向社会开展了为期两周的设计师志愿者征募。期间,五十余家设计单位、团队及个人踊跃报名,通过与项目单位间的双向选择,这些设计师志愿者们得以积极投身项目孵化与方案设计工作。
例如,“海街共享小客厅项目”共收到17个志愿者团队的申报,面对大家的热情,项目单位组织居民代表参与设计团队方案比选,通过层层选拔,最终由海淀区海淀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民代表共同投票确定了该项目的设计团队。
▲海淀街道居民参与设计师志愿者方案比选现场
本次活动还邀请到不少设计界“大咖”加盟!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周恺、中国城市规划院副总规划师邓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六设计院院长吴英时等知名设计师领衔的团队也以“大师做小品”的方式“揭榜”参与志愿设计。
“金融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门前公共空间提升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崔恺团队“点对点”担纲设计,前期调研过程中,崔恺院士也前往现场考察,指导团队开展方案设计。
▲崔恺院士在活动主办方和街道办事处代表陪同下进行现场踏勘
结合本市大力推进的责任规划师制度,城市公共空间项目鼓励责任规划师积极参与属地公共空间项目的策划、设计与实施,推动专业技术力量真正服务于民。
责任规划师根植街道、乡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基层的现实状况和民意诉求。城市公共空间项目因此特别注意发挥责任规划师的项目策划和全程参与作用,强调公共空间营造与责任规划师工作的相互配合,将推动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作为责任规划师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能,并通过公共空间项目促进责任规划师下基层、下社区,成为真正为百姓服务的专业规划师。
活动推广进行中,广大设计师与责任规划师参与热情高,其中不少项目直接由所在街道、乡镇的责任规划师担纲设计。承接了北苑地铁站周边公共空间改造项目的北规弘都院责任规划师团队,邀请社区培育志愿者,以场景营造的方式,在站点入口广场搭建了“黑板报贴问题”“面对面诉心声”“找归属绘心愿”“合力搭许愿树”等丰富有趣的公众互动场景,吸引了居民积极参与,大家“齐心合力”为小微公共空间设计孵化出谋划策。
就这样,在设计师志愿者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各具特色、亮点纷呈的百余处小微空间设计方案展现在了大家面前。
后续,我们将结合专家评审意见和公众投票结果,选出约100个小微空间项目,推荐纳入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项目库。
发改君会持续关注活动进展,期待这些“脑洞大开”“点缀城市”的小微公共空间早日来到你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