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深处一抹“新绿”衬显古都韵味,地铁站入口“变身”休闲空间,老旧小区里“长出”儿童乐园……
在减量发展新阶段,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打造正向着提升品质、完善功能、便民服务的方向稳步发展。以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带动城市更新,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举措相继出台——
2017年市发展改革委启动“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制定了《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方案》。同步提出在东城、西城区选取10个项目启动试点。
2018年,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城市管理委等市级部门制定《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方案实施细则》(京发改[2018]2002号),进一步细化完善了工作标准和要求。
2019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出台《北京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9年-2021年)》(京规自发[2019]306号),实现了城市公共空间体制机制健全和政策创新,通过强化设计,以点带面协同区域联动。
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启动“建党百年·服务百姓·营造属于您的百个公共空间”活动,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
经过五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项目筛选、设计、实施机制。今天,发改君就带您看看北京公共空间改造中的“小进展”~
“线、块、点、一体化” 65个试点项目见成效
截至目前,在中心城区及通州区共征集开展了三批、65个试点项目,其中崇雍大街、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八角街道腾退空间等一批设计精巧、特点纷呈、群众满意的试点项目建成开放,有效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京张铁路遗址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宣武门地铁站点周边公共空间改造等27个项目已获批复正在加快实施,其余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前期工作。
从改造类别看,北京市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项目分为线状、块状、点状空间改造及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一体化改造四类——
// 线状空间
即活力街区/滨水空间改造类项目:通过扩展沿街、沿水公共区域、优化道路组织等多种方式,打造良好步行环境和水绿交融的滨水休闲空间。
// 块状空间
即城市客厅/街边公园类改造类项目: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开放性街头公园、广场、运动场地等块状公共空间,补充休憩座椅等城市家具,增加非标球场等健身设施及场地,使有限的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需求。
// 点状空间
即小微空间改造类项目:聚焦和选取百姓身边需求反映强烈的“边角地”“畸零地”等公共空间,通过一体化设计打造一批满足市民邻里交流、丰富生活、养心怡人的公共活动空间。
// 一体化空间
地铁站及周边一体化改造类项目:对现有车站进行一体化改建,加强站点与周边接驳能力、增补便民服务设施、优化站点周边空间利用、提升站点周边公共空间品质。
走,一起去空间改造现场看看吧~
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更新项目
2020年起,作为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项目,西城区正式启动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工作,以古朴精致、市井生活为目标,重塑胡同老街,再现白塔古韵。2021年6月底,更新后的胡同正式亮相。
项目改造坚持民意为先,方案制定阶段,多次组织居民议事,充分了解居民需求。同时,改造传承文化,提升风貌业态。针对老城胡同保护工作特点,采取“去、留、梳、修、补、通”六种方式进行“微修缮、微更新”,邀请古建专家等现场指导,对具有170多年历史的老门扇进行了保留。
▲改造后
光明西里小区西侧铁路沿线南部入口
项目位于东城区光明西里小区西侧,总面积约800平米。场地周围被居住区环绕,有学校和少量办公商业单位。
经过公众需求调研,设计团队以儿童为纽带,将不同年龄人群联系到场地中,形成一处安全、多彩的全年龄共享活力空间。设计方案将场地分为综合运动区与休闲活动区,并用一条与北侧带状公园衔接的散步道串联。场地南侧为综合运动区,含标准半场篮球场和适合成人儿童不同坐高的看台,满足运动休息功能。周围设置彩色围网,美观安全,不打扰邻居休息。北侧为低龄儿童与成年居民的休闲活动区,利用树荫与座凳,营造活动交流空间。为体现公众对设计的参与度, 场地内的挡墙与地面通过征集儿童画的形式绘制,施工中组织居民参与,提高居民的认同感。
▲改造后效果图
是不是很赞呢?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八角新乐园
▲磁器口
▲民安小区
以治理方式创新 开辟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目前,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已成为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方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并因此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思路与方法。
“绣花功夫”解民意
城市公共空间项目必须先期开展民意调研,在推进过程中发现,人民群众不仅仅向往更多开放共享、绿色自然、舒适宜人的物质空间,更希望积极参与到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项目通过广泛公众参与,与政府的高效施政、专家的专业建议有机结合,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路径之间取得平衡,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逐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城市建设、城市治理的重要平台。
随着城市加速发展,治理就越要从精细化入手,从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做起,用“绣花”般的精细治理,传递城市治理的温度。在贴近百姓生活、服务人群较为明确的“微更新、微改造”项目中,公众参与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在覆盖人群较广、利益诉求复杂的较大规模街区更新项目中,公众参与也可以成为纾解社会矛盾、达成社区共识的关键环节。
“统筹协作”谋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通过项目试点实践积极探索多元参与的创新途径,优化传统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由项目实施主体统筹编制实施方案,经区政府专题会议审议、市级专班联审确定后,直接批复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后续实施过程中确需办理有关手续的,由相关部门依职责加快办理,并将项目实施与疏解整治促提升、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等专项工作统筹考虑、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相关经验可运用到其他类似的街区更新项目中,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部门、基层组织、专业机构、企业、社会力量各自优势,以创造公共利益促进资源要素汇集,提高项目推进及后续管理的统筹协调与开放合作水平,结合城市更新撬动城市治理创新。
“工匠精神”促民生
小规模、高品质的“微更新”项目对历史文化街区、胡同平房区、老旧小区、一般生活居住区等的城市生活环境与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有着积极有效的带动作用。改变过往偏于粗放的更新改造或场所的简单塑造,注重功能性与实用性等方面的设计创新,以更低的投资和运营维护成本实现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能力最大化,避免重复建设与“形象工程”。鼓励采用多种方式邀请、招募高水平且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设计团队参与设计工作,积极推动“专家进社区、规划师下基层”,完善“责任规划师制度”,充分发挥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在街区更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公共空间改造正在继续
城市更新的列车正加速前行
让我们期待身边空间的点滴变化
共建城市生活中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