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预付式消费,相信伙伴们不会陌生。其初衷本是双赢,商家借此锁定客源、快速融资,消费者享受便捷支付,买到实惠。但是现实生活中,预付式消费的纠纷屡见不鲜。
预付费“陷阱”到底该如何填平?
本周《向前一步》搭建沟通平台,邀请消费者、商家、监管机构等各方共商共议,探寻问题解决之道。
节目一开场,消费者们怒意四起,各自讲述着“踩坑”经历——
“一个月前搞活动,我刚续费5000。”
“头一天还去上课,第二天就关门了,坑了我1万块。”
“都以为是馅饼,其实是陷阱。”
从美容美发、到餐饮培训,预付费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现场统计,教育培训机构是大家“踩坑率”最高的消费类型。
机构和家长代表围绕一家名叫“贝尔”的科技类培训机构暴雷事件展开了交锋。据专家介绍,2023年12月1日,《北京市科技类校外机构培训预收费管理办法》落地实施,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科技类校外培训“采取预收费方式的,应全额纳入监管范围”。现场,培训机构代表们纷纷质疑新规的可操作性。为此,专家进行了详细解答。
事实上,除了本次针对科技类培训机构的新规,北京市目前已出台的预付费规定还有很多。来自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和商务局的工作人员代表分别围绕《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北京市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及预收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进行解读,并给出实用性提示与建议。
一批批新规“落地”,践行的脚步怎样才能迈得更实?
预付式消费,需消费者眼如炬,审慎选择;也需机构诚如金,规范经营;更需监管部门手如盾,强化监督。唯有三方齐心协力,方能共建预付式消费市场的清明。
如何破解预付式消费难题?敬请关注本周日晚北京卫视《向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