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粞婷:做好作曲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2021-07-14 21:0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7月28日,钢琴演奏家杨粞婷将在美国大西洋音乐节上带来独特的音乐讲座。杨粞婷说:“让更多观众理解伟大的古典乐作品,是演奏家的责任。”

多媒介辅助音乐理解

杨粞婷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父亲是一位画家。因此,视觉与听觉艺术一直是她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指引她走上了职业演奏家的道路。

在杨粞婷的音乐会“解密舒曼”中,她从舒曼的信件和舒曼经常阅读的文学著作中寻找线索,去解读舒曼作品中一些晦涩难懂的作品。如《幽默曲》是舒曼的代表作之一,它开创了钢琴音乐领域中新体裁的先河。许多学者评论舒曼的《幽默曲》特别难以理解,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在舒曼的所有主要作品中,《幽默曲》很少在音乐会上演出。在杨粞婷的研究中,她将文学与音乐结合,通过语言的阐述,帮助观众理解作品,再演奏《幽默曲》,让观众能够听到这一难得一见的经典作品。

此后,杨粞婷不断丰富这种形式,在音乐会“德彪西的宇宙”中,她结合德彪西钢琴作品和塑造、影响德彪西的文学、视觉艺术作品,便于观众理解和感知德彪西音乐中丰富的艺术元素。在德彪西极具东方特色的《版画集》中,有一幅名为《塔》的画作。画面上表现的是典型的东南亚佛塔风景,各式各样的古老佛塔在原野上静静地伫立着。而德彪西的钢琴曲《塔》,就是表达他自己欣赏这幅版画时瞬间印象的心情。如果想更好地理解这首钢琴曲,就应该先欣赏这幅画,理解这幅画;在德彪西另外一部前奏曲《暮色中的声音与芳香》中,杨粞婷“找到”了夏尔波德莱尔诗集《恶之花》中第四十九首《黄昏的和谐》,画面中重复的线条结构与德彪西前奏曲中的音乐动机是一致的。

德彪西《牧神的午后》与另一位象征主义诗人斯蒂芬·马拉美有着隐藏的结构联系,后者的诗歌《牧神的下午》用110行写成,德彪西的作品也恰好是110小节。杨粞婷在德彪西的前奏曲中看到了特定的风格元素,这些元素与20世纪初的美国杂耍音乐与南部步态舞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所有这些联系,杨粞婷都以多媒体演示的形式展示给观众,结合图像、乐谱摘录、自己的分析、术语分析等,再完整地演奏作品。通过这样崭新的方式为观众呈现钢琴作品,无论是线下音乐会还是疫情期间的线上音乐会,都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

推进美国现代音乐

除了演奏经典的钢琴作品,杨粞婷还活跃在当代音乐领域,尤其对美国音乐的演绎上。她曾多次与洛根斯卡尔顿(Logan Skelton)、威廉霍恩(William Horne)、伊恩克拉克(Ian Clarke),伊丽莎白劳姆(Elizabeth Raum)等作曲家合作。近年来,她曾协助编写乔治·格什温 (George Gershwin) 完成作品集的学术版本,并负责校对、排练第二钢琴。新版本的《蓝色狂想曲》和《F大调协奏曲》在美国首演时,就是由杨粞婷担任演奏。

出色的演奏能力,让杨粞婷成为了很多作曲家新作品首演的首选钢琴演奏家。例如2012年2月,在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杨粞婷完成了众多作品的世界首演,其中最受关注的作品是伊恩克拉克(Ian Clarke)的钢琴独奏曲《Everything I Wanted to Say But Never Could》;长号演奏家道格拉斯马克曾邀请杨粞婷一起演奏伊丽莎白劳姆(Elizabeth Raum )的室内乐《万神殿》(Pantheon);今年12月,杨粞婷还将在新奥尔良洛约拉大学拉鲁塞尔音乐厅,首演威廉霍恩的圆号和钢琴奏鸣曲。并且,这首作品还将在明年由蓝色格里芬唱片公司录制成唱片。

杨粞婷的演奏,给予很多作曲家更多的创作灵感,也通过她的名气让更多人听到这些作曲家的新作品。近期,作曲家洛根斯卡尔顿Logan Skelton专门为杨粞婷创作了新的钢琴作品。杨粞婷表示:“我将继续运用我独特的演奏能力,首演和表演更多具有挑战性的当代曲目,从而帮助古典音乐继续向前发展,让更多观众对聆听音乐产生兴趣。”

研发APR钢琴技术

在钢琴演奏技巧上,杨粞婷也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职业表演者的世界里,伤病是一个很困扰演奏家的大问题。大多数钢琴家都会在感到疲倦时,用力伸展手臂和扭曲肩膀,但这些动作很容易让钢琴家受重伤。

杨粞婷在深入了解人体的构造、肌肉的走向后,找到了快速演奏、突破技术难度的方法。“钢琴演奏技术涉及高度精密和错综复杂的动作,要完成高难度的演奏,就要找到科学的放松方法,平时让肌肉得到锻炼,演奏后又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中,大量使用双音符的作品,如舒曼托卡塔作品7号、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作品23第9号、肖邦练习曲作品10第7号、作品25第6号等。许多钢琴家一生致力于攻克这些曲子,希望可以做到轻松、精准地弹奏。杨粞婷发现,双音符需要动用到手指、手腕、前臂,想要演奏好双音符需要高精度的手指独立性以及快速的神经突触。演奏时,手和手臂的方向必须根据音程大小做调整。比如,是否涉及黑键和白键,不同键之间相距多远,都需要身体不同部位间协调、改变。

杨粞婷开发了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在演奏中释放某个具体的音符,通过把握其他音符,快速地将手放在要弹奏的下一个琴键的表面上,然后从琴键表面(而不是从上面)弹奏。这一演奏方法被称为APR,即对齐、准备、释放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

经过大量实践,现在杨粞婷能够通过APR技术快速执行许多段落,而不会出现任何意外的声音或速度变化。她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手、手腕、手臂的方向,弹奏时手指不要抬得太高,释放特定的音符,整体对齐,整体移动,并且非常快速地准备下一个要弹奏的音符,这样就能够清晰、流畅地演奏这些高难度作品。“大多数钢琴家会放慢节奏,笨拙地演奏技术要求高的乐段,尤其是双音符。使用APR这个技术,使我可以高效且流畅、轻松地执行。”

杨粞婷的APR技术得到了很多顶尖钢琴演奏家们的认可。她录制的斯卡拉蒂《G大调奏鸣曲》(K.455),去年12月9日被世界音乐史栏目定为精选视频,订阅人数超过36万。杨粞婷认为,“很多技术问题,很难用语言形容,但通过特写镜头,就便于更多的职业钢琴演奏家们理解这个演奏技术。”同时,她也希望通过这项技术的普及,使更多钢琴演奏家都能像她一样驾驭更具难度的作品,将更多高难度作品呈现给更多的观众。

月夕/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