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批复了宣武门地铁站改造及周边公共空间提升工程方案。根据该方案,宣武门地铁站将增设换乘通道和地下换乘厅,优化换乘流线,消除安全隐患,提升使用效率,同时结合地铁改造工程一体化优化地面附属设施,通过小微空间改造,解决群众身边小事,提升城市活力,助力城市更新。
该项目将成为以地铁改造为契机带动周边城市更新的示范项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提出“加强站点与周边用地一体化,引导交通设施与各项城市功能有机融合”。2019年以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对首都功能核心区内57座轨道交通既有站点及周边公共空间开展了调研梳理,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形成“一站一策”,对既有地铁站点改造与周边公共空间融合提升的新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宣武门站启用已超50年
亟待更新
宣武门站启用至今已超过50年,站点周边紧邻新华社、南堂、北京市外事学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长安幼儿园、繁星戏剧村、环球财讯中心等重要建筑物。
通过开展公众参与和深入调研工作,工作人员发现该站周边公共空间存在各功能空间混杂碎片化、树木无法有效遮阴且绿化实用性差、步行空间不足、共享单车停放混乱等问题。
二、创新方式
结合站点改造同步提升周边公共空间
01创新工作理念,优化工作方式
✔ 由以往轨道交通建设临时用地原状恢复的做法转变为结合站点改造契机同步开展周边公共空间改造提升。
✔ 由以往依据场地条件与客流预测开展设计转变为公众参与共谋共建,综合实地调研及大数据采集分析等多种手段汇总乘客和居民需求,优化方案布局。
✔ 由以往维持各类用地面积管理思维转变为结合需求提升实际使用效果,发挥空间最大价值,实现功能复合提升。
02因地制宜创新公共空间设计,实现功能复合提升
地铁出入口设计简化建筑体量,因地制宜将不同高差的平台、园林广场、站前广场、消极空地有机串联,为“寸土寸金”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提供紧缺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品质。
03统筹实施主体,兼顾成本核算与城市更新
项目从全局出发,与地铁改造项目同步设计、统筹实施,兼顾成本核算与城市更新效果,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投入,避免工程反复。
三、“小切口”开展“微改造”
促进城市更新
01简化建筑体量,消隐融于景观
国家重点文物单位南堂位于宣武门站东北象限,为满足南堂相关安全距离、建筑体量及风格等文物保护要求,方案将车站东北北出入口体量压减,采取坡面屋顶绿化方式与南堂北侧公园绿地连接,实现消隐效果。东北东出入口参考长安街沿线建筑风格设计为敞口,避让南堂正门。
02整合接驳设施,优化交通流线
车站现状独立设置的自行车停车场中,西北、西南象限两处实际使用效率较低,车辆更多停放在出入口附近,存在共享单车过度投放问题。方案适度压缩原自行车场,并通过设置电子围栏布置在人行步道树池之间规范车辆停放。
由于地铁东北东出入口南侧人行步道仅1米宽,人流基本在出入口北侧通行,地铁进出站客流、过境客流与北侧学校人流大量交织。方案编制中考虑到接送孩子的安全问题,通过优化道路断面,将出入口南侧人行步道拓宽,实现了分流。
03优化绿化空间,增加活动功能
结合需求调查,在设计时考虑到周边居民活动空间不足和工作人员休息空间短缺的情况,西北象限对街角广场进行分区设计,通过配置多种绿植、优化园林设计增设老年活动区、休闲健身区、儿童娱乐区等,并保障路径畅通。东北北出入口活动广场配置大面积绿化,增设健身设施、休闲座椅,并形成林下穿行小径。同时为保持与前三门大街整体绿化景观相协调,方案将选择北京当地树种进行绿化。
宣武门地铁站改造及周边公共空间提升工程是高质量、精细化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既有地铁站改造提升的实践探索,通过“小切口”开展站区“微改造”,以人为本,在保障地铁乘客疏散安全的同时回应百姓需求,盘活首都功能核心区内珍贵的公共空间资源。
未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以宣武门地铁站改造及周边公共空间提升工程为示范,跟踪实施成效,总结推广经验,打造更多功能复合、全龄友好、充满活力、衔接有序的地铁站点及周边公共空间,促进城市更新。
本内容由轨道交通规划管理处、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