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绿心,为副中心打造有记忆有温度的绿色开放空间
2022-01-17 15:5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导 读

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基础设施综合规划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秉持精细化设计理念,尊重现状、面向实施,因地制宜开展市政、交通规划,综合统筹道路公共空间资源,优化构建服务功能完备、运维安全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示范工程。

12月27日晚,由市委宣传部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七集《青葱地带》播出,节目引发了相关人士的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他们,一起来瞧一瞧城市绿心是如何激发城市活力的吧。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

这是清朝诗人王维珍笔下的通州。而如今的通州又是另一番美丽的图景。

副中心作为一核两翼中的重要一翼,对北京落实“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副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体现了规划引领、自然生态营城的先进科学理念,是京华大地上生动的规划实践。从节目中我体会到,“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城市绿心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规划师和设计师发挥工匠精神,打磨公园的一草一木,为各年龄、各需求的人提供丰富的场所,也为小动物们留下了生态繁衍的空间。

我为副中心的规划工作者点赞,是他们的踏实肯干、勇于担当,为我们书写描绘了美丽的新家园。画卷已经徐徐展开,我期待这座千年之城在运河畔发挥新的光彩。

——委学习实践班 李爽

东方化工厂脱胎换骨转变为城市绿心,体现了城市建设发展理念的转变。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融入城市规划,保留城市的记忆和场所的记忆,让工业厂房和遗址活力再生,满足人民对开放空间的需求和生活环境品质提升的诉求。二是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从动物栖息生存的角度思考规划设计,乡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方,进行生态修复,形成了大尺度的城市生态空间。三是减量提质内涵式发展理念。城市绿心区域原规划有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在新总规和副中心规划的要求下,大幅减少建设用地规模,留白增绿,建设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落实了减量发展要求,贯彻了新发展理念。

——委学习实践班 龚钊

城市绿心项目具有独特的环境优势,地处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交汇处东南角,紧邻大运河,原本是东方化工厂、造纸七厂及附近的几个村子,可以说东方化工厂对于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如何保留历史并创造城市绿色空间是最为关键的。

一方面城市绿心保留了东方化工的大门和部分建筑,承载了时光记忆的其它工厂的老厂房也变身宽阔的运动场馆。红砖广场、大烟囱,当年那个热火朝天的现场在冷却之后,如今又被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同时城市绿心也很好的保留了百年古树,“每一棵树都是一群人的记忆,一棵树甚至就是一个村庄”,让身处其中的人也能感受到城市发展的变迁,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另一方面城市绿心也着重打造了三座文化建筑,即图书馆、博物馆和大剧院。让置身大自然鸟语花香的人们,下一秒就可移步图书馆和博物馆。

——通州分局学习实践小组 初登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为我们规划、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跟随着《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系列《青葱地带》的一帧帧影像和镜头,我们来到了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交汇处东南角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这座公园总规划面积约11.2平方公里,以“近自然、留弹性、活文化”为设计理念,栽植近百万株各类乔灌木,林木覆盖率达到80%以上,是一处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公园。纪录片中的人造森林、市政道路、工业遗存等规划元素,为原本荒凉的城市一隅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彰显了城市规划师们的匠心和智慧,也让大家看到了规划的温度与力量。

看完这期纪录片,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无比震撼和骄傲。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片从设备林立、污染严重的工业区到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城市绿肺的华丽转身,是对工业用地进行生态修复,在智慧中融入文脉的典型样板,其意义不仅仅是为市民提供一个身心休憩的场所,而是东方化工厂践行首都绿色发展理念,以另一种形态赋能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体现,更彰显出中国从粗放型发展方式向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转变。它就像一面旗帜,时刻指引和提示我们“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首都城市规划人,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城市规划对定义城市空间、营造城市活力、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的温度与力量,进一步认识到了自身的责任使命:真正用规划创造未来、引领未来,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通州分局学习实践小组 王蓉

在我看来,由原东方化工厂更新改造建成的城市绿心,并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城市更新案例。不同于首钢园面向冬奥功能的华里转身,经历了综合片区和绿心之间取舍抉择之后建成的城市绿心。更难为可贵的是,城市绿心的建设并不是单纯将一般城市功能摒弃于外,而是通过与三大设计的结合建设,实现了生态环境修复与城市居民生活需求满足之间的平衡融合,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一次灵魂对话。而作为规划师,更是抱着对自然的尊重、敬畏,悉心规划好每一寸土地,为了营造出野生动物适宜生存的空间,每天浏览相关资料,这一细节深深地触动了我。压在规划工作者肩头的担子是沉重的,因为每一次的规划建设活动,都改变、塑造着城市的全新面貌,左右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因此,规划师必须要遵循总书记的叮嘱,以绣花的精神,在规划工作中注重每一点细节,方能推动城市向着更加美好、宜人、便利的方向发展。

——市规划院学习实践小组 孙道胜

城市绿心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多组团”规划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面向市民开放的大型绿色公共空间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了具体实施层面。任何一个有温度的项目离不开团队对场地生态环境和文脉印记的研究,本着生态优先的理念,园林景观团队为野生小动物创造了良好的栖居环境;市政道路的建设过程保留了古树,留住城市印记;老旧厂区的改造既留住了一代人时光记忆又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规划中。同时,城市绿心的剧院、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了公共功能场所,并与运河文化、葱郁森海交相辉映,建筑与人的感受相结合才是有活力的生命体。城市绿心体现了古今同辉的城市风貌,促进了北京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作为首都核心区规划实施工作者,要在工作中继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核心区控规,保护古都风貌,留住城市印记,以科学审慎、创新共享的态度,促进老城城市更新,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切实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和生活的便利。

——东城分局学习实践小组 张婧

原东方化工厂的生态修复是新时代首都城市绿色转型的典范。

生态方面,通过污染治理、自然造林,营造出多类型的小动物栖息场所;交通方面,保留百年古树,通过景观化处理形成曲直结合的慢行“星型环路”;产业方面,将工业资源活化利用,恢复运河故道景象,打造集工业遗产保护、文化体验、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具有全新功能的“活力汇”。

设计师们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规划。城市绿心不仅是森林公园,三大文化建筑和共享配套设施的建设将补足区域城市功能,构建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布局,体现人与自然的诗意共鸣。

——东城分局学习实践小组 冯小强

《我是规划师》将与您相约一场

不一样的沉浸式体验

体验由规划带来的不尽精彩

体验属于这座城市的无限可能

每周一晚21:00

北京卫视不见不散!

本内容及图片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东城分局、市规划院提供


作者: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