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为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和精细化治理能力,近年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朝阳分局按照市级工作部署,汇集多方力量,于2019年5月正式启动责任规划师工作,建立“团队+首席制”责任规划师队伍,实现全覆盖、国际化。朝阳分局一以贯之,持续发力,推动责任规划师团队全面下沉至全区43个街乡与6个功能区管委会助力规划建设各项工作。
2018年2月25日,北京接过奥林匹克旗帜,标志着第24届冬季奥运会正式进入“北京周期”。
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奥林匹克公园责任规划师团队依托自身城市规划设计专业优势,与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紧密协作和配合,为共同做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划工作,打造世界首个“双奥园区”品牌,传承和弘扬奥运文化提供了全方位的规划设计服务。有效助力奥林匹克公园整体环境整治提升,加强精细化管理,成果显著,充分体现了“责任规划师”的责任与担当。
一
以全面落实总体规划要求为指引
围绕园区功能定位开展各项工作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奥林匹克中心区作为集体育、文化、会议会展、旅游、科技、商务于一体的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区,应进一步完善国际交往、国家体育文化功能。《朝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提出,要依托奥林匹克中心等区域,做好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组织保障工作,进一步发挥朝阳区国际交往发展优势,使朝阳区成为国际文化资源交互的纽带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窗口。
责任规划师团队以落实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对奥林匹克公园定位与要求为抓手,强化服务意识,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出发,瞄准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一关键历史节点,提前行动,深入园区一线,先期开展了大量基础性调研工作,通过地毯式走访,对园区整体运营管理、场地使用、功能分区、基础设施、现状植被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调查,对园区前期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责任规划师团队前期现场调研
针对园区前期存在的多头管理并存、区域划分不合理、资源缺乏整合串联、通透性便捷性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团队将提升园区的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优化区域划分以及提升整体环境景观效果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向,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一是提出通过量身定制奥林匹克公园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提高信息化水平。以平台建设“三步走”的形式对广播、网络信息化基础、安防监控、智慧服务以及绿色节能监测逐步优化提升,满足园区服务大型公共事件的管理和技术要求,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二是以国际论坛、产业沙龙、专家座谈等形式开展针对性讲座与培训,发挥责任规划师的专业性和国际化视野优势,提升园区整体运营的效率、安全性、全面性;三是结合园区设施与奥运主题,借鉴优秀国际案例,引入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对园区进行总体规划及景观设计,全面提升园区景观品质和功能活力,并重点推动了以下两个项目进展:
01北京冬奥会环境整治与设备设施综合提升项目
责任规划师团队针对园区各类服务设施出现老化破损、故障频发等情况、牵头开展2022年冬季奥运会期间环境整治与设备设施综合提升专题研究项目,协助管委会推动园区景观更新和服务能力提升,从项目立项到申报审批各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分两期开展,首期包括路面修缮、无障碍设施维护以及重点区域及道路绿化提质等,二期涵盖了固定/移动卫生间维修改造、照明等基础设施改造与提升等。从市政设施、市政管线、路面、办公场所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提升改造,改善了园区现有设施使用环境,从硬件条件上给北京冬奥会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一二期工程均已实施完成。
园区步道灯更换
路面维修更新
照明及电力系统改造
02北京冬奥会园区植物景观提升项目
责师团队针对植物景观提升开展了专项课题研究,协助园区从公园整体绿化的角度进行决策。经长期跟踪调研团队发现园区异色叶乔木应用较少,未能考虑深秋及冬季,冬季景观效果较差等现状问题,确立植物景观营造理念为“可耐冻”以适应园区不同季节的观景需求。遵循冬季植物景观设计“近观质,远观形”的原则,在园区重点道路景观大道、民族大道设置北京冬奥会主题绿化景观;在重点场馆区域适量增加腊梅这一冬季观枝、观花植物;选择大屯北路、科荟南路调整绿地植物类别,补充花灌木;在大屯路和科荟路上补种冬季观赏植物和雪松、白皮松、油松等冬季常绿树种,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和层次感;在湖景东路沿线绿地改造,对现有易倒伏、造型缺乏美感的柳树进行更换,同时调整常绿树及花灌木,修复并升级现有灌溉系统。
植物景观更新改造策略
同时,针对园区冬季天气寒冷,存在林下土壤裸露的问题,确定地面有机物覆盖、花箱花球布置及防寒改造,对重点道路原载植草本花卉、林下草地及树坑等冬季黄图裸露处铺设彩色有机覆盖物,其中彩色有机覆盖物选用奥运五环的五种颜色,采用不同的搭配方式与图案造型,与其他植物要素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北京冬奥会期间园区景观色彩。
地面有机物覆盖
二
以弘扬奥运文化为工作重心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奥林匹克公园是北京冬奥会期间各方交流来访人士聚集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被赋予了弘扬和发展“双奥”文化,塑造并向国际传播中国蓬勃发展的国家形象,展现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大国风采的时代任务。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全面进入关键阶段之际,责任规划师团队充分发挥多学科专业和国际化视野优势,与管委会密切配合,始终遵循“奥运主题、传统文化、注入活力”相结合的园区景观营造理念,全方位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双奥园区”。
01依托园区奥运元素传播中国特色奥运文化
考虑到园区不同位置的特点,责师团队在园区的景观设计融合了传统文化和北京冬奥会元素,提出在中轴线公共区、民族大道、国家体育馆区域、国家会议中心区域、湖景东路等位置设置差异化景观,使园区形成层次丰富、协调统一的景观效果。其中公共区主要采用蓝白、青绿点缀霞光红为主色彩系统,一方面突显了“冬奥”主题,体现“双奥园区”品牌特色,另一方面也烘托出北京冬奥会期间正值中国传统春节的节日喜庆,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各区域照明亮化设计方案
责师结合前期调查,对园区种植花箱老化提出了更新改造设计方案,对花箱立面提出了相应冬奥元素布置方案;选取位于园区中心点位的中轴大道与大屯路交叉口,开展利用现有设施进行花球景观设计工作,从方方面面为园区出谋划策。
花球、花箱立面设计方案
02擦亮“点亮奥体计划”夜景名片
团队依托提倡夜间经济的背景以及奥林匹克公园丰富的夜景资源开展了“点亮奥体计划”课题研究,提出可以将夜景与园区的观光、赛事旅游和文化艺术休闲属性进行联动,进一步向国内外游客展示北京夜景名片。
“点亮奥体”-夜游视角下的奥林匹克公园改造设计
前期园区各项冬奥景观经过日夜布置施工,已呈现出预期的设计效果,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也逐步进入北京冬奥会璀璨夜模式,将进一步提高居民游客的夜游体验,助力提高园区的国际交往功能和北京夜经济的发展。
03弘扬“奥运精神”激发全民健身活力
挖潜奥林匹克公园的城市公园功能,在满足园区服务北京冬奥会的同时,提出结合园区各类场地现状,打造互动装置以及可进行灵活组合和拆分以形成不同功能和主题的临时性景观,提高居民游客的体验舒适感,在服务北京冬奥会的同时也成为全年龄段社区居民的多种运动健身场所,使奥林匹克公园范围广场等仪式化空间与市民生活场景的有机交融,提升社会服务价值和互动性。
临时性彩色可互动装置方案
04借助园区设备设施提升体现绿色奥运环保理念
责任规划师团队结合北京冬奥会期间园区各场馆使用分布,与游客浏览路线、购物路线相联系,协调组织了关于园区卫生间改造提升的联合交流会,特邀相关学者以及环保厕所技术专家参与讨论,提出公共卫生间优化改造方案,体现了科技、智慧,低碳和环保的绿色办奥理念。同时,立足于园区需求和消费导向,针对园区内部现有便利店形态和风格繁多,难以形成协调统一的店面景观,对奥林匹克公园风貌和功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等问题,责任规划师团队对园区内的便利店空间与服务适应性开展专题分析研究,并结合新奥购物中心及周边地块,对周边商业设施及步行一体化方案开展了调研分析,为园区内便利店与奥运元素的结合及相互影响提升提供了大量建议与行动策略,有助于园区商业模式的提升。
责师团队开展商业设施及步行一体化探究设计
体育公园中现状便利店的空间特征与服务特征研究
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责任规划师团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设计服务理念,坚持“共享办奥,开放办奥”理念,不仅着眼于北京冬奥会时赛事规划建设保障,而且还对赛后园区的综合利用,进一步扩大园区社会公益效应提前介入开展了大量课题研究工作。一方面考虑各类群体需求,力求将奥林匹克公园打造全民开放的城市空间;另一方面也遵循 “主客共享”的思想,充分发挥后奥运时代群众健身、文化休闲等大众功能,全面彰显首都包容开放的城市面貌。
01建设无障碍环境设施打造全龄友好园区空间
团队协助园区开展无障碍设施改造行动,进一步拓展冬奥会冬残奥会改造成果,重点关注了日常条件下特殊人群的无障碍需求,对园区盲道、缘石坡道、扶手、无障碍机动车位、标识系统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开展了专门调研与改造设计。以现状完善、设施优化、增强信息互联以及丰富服务功能为路径提出改造策略,并结合园区交通体系,站点周边打造便捷无障碍的换乘路径进一步提高园区对各类人群的开放和包容水平。同时,聚焦儿童群体的空间需求,建立园区户外活动空间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进行儿童户外公共活动空间设施友好度与空间性趣味性改善调研与设计,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持续引导和激发市民赛后利用园区进行更加丰富的户外活动。
无障碍设施的调研与分析
聚焦儿童群体空间需求开展研究
02关注提升服务群体的工作环境
责任规划师团队关注到园区内环卫工人、安保工作者、外卖骑手等各类户外工作人员工作环境有待提升,对户外人员进行了大量走访调研,汇集了相关意见和需求,针对工作地点分布特征和工作者的工作规律,对园区内户外工作人员休憩空间现状优化方案开展研究,从生理、服务、精神三方面需求对园区现状驿站和服务设施提出改进建议,为户外工作者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工作和休憩空间。
户外工作人员休憩空间的改善与优化
03开展内部商业设施等分析研究扩大优质产品服务供给
分别对公园内户外座椅、户外体育设施等公共家具提出更新与改进建议,着力提升市民与游客的休憩舒适性和休闲便利性;开展园区自行车骑行与停车设施改造策略研究,对场地内慢行系统不连贯,功能单一等问题提出相应改进建议,通过塑造人性化出行环境,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绿化小品配置、街道开放空间、林荫道比例打造活力舒适、多层次的骑行绿道。
慢行系统调查研究
下一步,朝阳分局将继续以“责任规划师制度”为抓手,为大国首都讲好“冬奥故事”保驾护航,为打造“双奥之城”贡献力量,助力园区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及时总结推广责任规划师优秀经验做法,进一步把责任规划师相关工作做实做细,让工作成果切实惠及更多群众,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内容来源: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朝阳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