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近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编著的《北京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科普知识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由科学普及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面向社会公开发行。该书首次创新性地把自然资源、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等全要素业务知识进行规范化集成、系统性提炼、科普化介绍,在全国规划自然资源领域尚属首创。
《北京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科普知识丛书》正式出版发行
《丛书》自筹备至正式出版,历时两年多,凝聚了来自市规划自然资源委37个机关处室及12个所属单位,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相关部门200多人的心血;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国家部委及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参事室、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委办局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相关院士、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其中宋瑞祥、李廷栋、周忠和、段进、吴志强等领导和院士还为《丛书》作序。
科学普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2021至2022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至2035年)》和《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再次深化了“两翼理论”认识,把科普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为全国科普工作明确了定位,给新时代科普事业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北京发展也进入了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既是首都功能的规划、千年古都的规划、人民的规划、国际化大都市的规划,也是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划。必须按照党中央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来做,充分发挥规划引领发展作用,“一张蓝图绘到底”。绿水青山是大国首都底色,守好绿水青山、抓好生态保护,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是首都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风雨无阻,砥砺前行,努力推动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深刻转型,为实现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而奋斗,共同开启首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航程。作为市政府重要组成部门,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担负着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形成“四统一”自然资源管理新格局,业务领域广泛、涉及专业类型多、服务对象具体,关系着首都城市发展和民生福祉。因此,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有责任和使命面向社会公众、规自领域及相关行业,以科普的形式宣传和普及北京市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情况和特征,解读其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相互关系,以促进科学管理素质的提升、公众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及城市发展社会参与度的不断提高。由此,《丛书》应运而生。
《丛书》共约三十八万字,配有各种珍贵的照片、数据图、地图等超过五百幅。全书三篇单独成册、系统成套、内涵丰富,是一套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系列科普读物。
《丛书》以北京地区为界,以规划自然资源领域为限,在兼顾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基础上,聚焦规自领域业务知识,结合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承担的职责使命,归纳提炼科普知识点,形成规划自然资源领域专业科普知识库,指导全委科普工作。
开篇以时间为序作为导图,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了北京的自然资源利用、都城营建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内容准确精练,表达清晰简略,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丛书》的创作与出版有利于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回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从受众对象看,《丛书》既是指导全委科普工作和促进各部门相互联动的工具书,也是兄弟省市规划自然资源系统相互交流学习的参考书;既是面向公众以及相关委办局的宣传书,也是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科普知识爱好者的收藏书。
《丛书》出版前专门组织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进行了评审,专家一致认为《丛书》能系统地传播自然资源、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管理等科学知识,创意新颖、思路清晰,富有创新性,是一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多重使用价值的科普图书与培训教材;同时,《丛书》的编辑出版对推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与自然资源领域的科普工作、带动首都科学传播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各界参与首都规划建设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第一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讲述了北京市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国土空间环境,以及资源环境与国土空间利用,将自然资源环境与北京的城市建设发展、国土空间利用、特色文化形成等巧妙地关联起来,形成一条有特色的知识脉络,让读者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
右拥太行、北枕居庸的北京
密云水库全景(王志义摄)
永定河(覃世明 摄)
白河密云段深切曲流地貌(韦京莲 摄)
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 提供)
鸟类栖息地——沙河水库(苗礼义 摄)
低山地貌——昌平区延寿(苗礼义 摄)
冬奥延庆赛区全景图(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第二篇《国土空间规划》
从北京规划建设的前世今生讲起,介绍国土空间规划的产生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成,并对北京城市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等进行逐一阐述,抽丝剥茧地将庞大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及其内涵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周初封建图(改绘自钱穆《国史大纲》)
乾隆时期北京鸟瞰图(出自清代画家徐扬的《京师生春诗意图》)
城市绿心(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副中心鸟瞰图(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一核两翼”空间部署格局示意图
第三篇《规划与自然资源管理》
从自然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专项业务管理、法治机制与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对北京国土空间规划与自然资源的管理内容和特色进行了梳理和介绍。
北京首批“十大”建筑(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供图)
北京怀柔区某矿山开采破坏图斑生态修复无人机监测
皇史宬民居腾退前后对比
“三山五园”地区环境整治提升
本内容由科技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