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尽冷霜好读书,到北京城探访一座300年如一的书院
2021-11-02 11:4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学生时代

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成长记忆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古往今来

书院、学校一直孕育着读书人家国天下的理想

是寒门士子实现抱负的殿堂

今天小印就带大家深入北京城

探访一座300年如一的“书院”

再逛逛这几座“高等学府”

感受那穿越古今的琅琅读书声

1. 金台书院:北京唯一持续三百年作为学校的书院旧址

金台书院(图片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官微)

金台书院坐落于崇文门外东晓市大街,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最初,京兆尹施世纶在明降将洪承畴赐园洪庄中创办义学,名首善义学。康熙帝赐御书匾额“广育群才”。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名金台书院。经乾隆十五年(1750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光绪五年(1879年)几度修葺。

  • 主体建筑

建筑坐北朝南,四合布局,分前后两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大门、垂花门、大堂、讲堂、朱子堂等;两侧有文场、厢房、厨房等,共60多间房屋,多为回廊式建筑,清代时书院隶属顺天府官署管理。

  • 历史沿革

金台书院的学员主要来自京师及各省准备参加会试、殿试的举人、贡生,顺天府的童生也可在此就学。

百余年来,金台书院盛极一时。一些主管科举考试的官员极为关心书院,陆润庠曾书赠“状元”匾悬挂垂花门里,因而京师人俗称之“状元府”。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推行学校,金台书院亦即停办,改名为顺直学堂,后陆续为京师公立第十六小学、东晓市小学等。该处至今仍保存原建筑格局,是北京仅有的一处持续三百年作为学校的书院旧址。现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2. 国子监:与孔庙相邻的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

孔庙与国子监(图片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官微)

国子监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它是与孔庙相邻的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1961年3月4日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主体建筑

国子监坐北朝南,是一南北向的长方形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

整个建筑以“辟雍”为中心,辟雍四面环水,池水周围筑有汉白玉护栏,构成“辟雍泮水”。辟雍是清朝皇帝讲学的场所,每一位皇帝即位,都要到辟雍讲学,称为“临雍”。

辟雍雪景(图片来源: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张磊/摄)

辟雍的北面为彝伦堂,曾是国子监藏书所,在辟雍未建成前,皇帝曾在此举行“临雍”典礼。辟雍的两侧为“六堂”,即东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西为修道堂、正义堂、广生堂。在它的南边又各有10间房,与太学门相连,形成院落。

  • 组织设置

国子监职教诸官有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等。祭酒为领导,司业为副职。祭酒和司业分别在敬一亭的东西厢房办公。

在国子监读书的生员称为“监生”,他们住的地方叫做“号”,有“外东号”“大东号”“新南号”“小北号”“西号”等名称,分布在国子监附近,遗址现已不存。另外还建有“交趾号”,曾是外国留学生住的宿舍。

国子监街牌坊(图片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官微)

  • 历史沿革

我国古代就有国家办学的传统。在汉代称为太学,到晋代称国子学,唐贞观五年(631年)在西京设立国子监,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又在东都设置国子监,这就是国子监名称的由来。

北京的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是与孔庙相邻,按照“左庙右学”传统建筑规划设计建造的。明朝洪武年曾改为“北平郡学”,永乐二年(1404年)又改为“国子监”。1956年国子监进行全面修缮,以后又经多次修整,建筑基本保持完好。

  • 十三经刻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子监还存有190块《十三经》刻石,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十三部经,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整个十三经刻石全部由江苏金坛贡生蒋衡一人书写。蒋衡,字湘帆,自号拙老人,游历西安时,看到唐朝“开成石经”的众人杂书,便发愤自书十三经。从雍正四年(1726年)至乾隆二年(1737年)历时十二年完成。十三经刻石由当时江南河道总督高斌于乾隆五年(1740年)转献朝廷,放在国子监的东西六堂。1956年修缮国子监时,这批刻石移到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夹道内,加盖屋顶妥为保存。

十三经刻石(图片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官微)

3. 顺天府学:明、清两代的顺天府官学

顺天府学大门(图片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官微)

顺天府学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府学胡同65号,是明、清两代的顺天府官学。顺天府学于明洪武初年建,名为大兴县学。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称顺天府,始称府学。明永乐九年(1411年),顺天府学内建明伦堂、大成殿。清顺治初年加以修葺,以后又不断重修或续建。

  • 主体建筑

明伦堂有斋舍六座,称为进德、修业、时习、日新、崇术、立教,还有魁星楼、尊经阁、敬一亭、教授院、训导院、射圃等建筑。

顺天府学(图片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官微)

  • 生源及教授科目

明初规定,顺天府学中的学生是从府、州、县学校中选出来的优秀学生,并选县中有才学的人为教师。学习的科目有礼、律、射、数、书写等。顺天府学主要讲授明经史,尊孔崇儒,为科举考试预备。学生有成就者,可以选进太学为监生,监生有资格进入仕途,也有资格参加乡试。清代的顺天府学基本沿袭明制,变动不大。

  • 历史沿革

民国时,府学改为十八小学、英文补习所及文丞相祠。现在原有建筑已不多,为东城区少年宫、幼儿园、府学胡同小学和文丞相祠所用。

文丞相祠(图片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官微)

4. 京师大学堂:北京的第一所大学

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图片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官微)

京师大学堂位于东城区沙滩后街45号、47号。原为清高宗四女和嘉公主的赐第。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改为北京第一所大学。

  • 主体建筑

现京师大学堂遗址尚存有一大殿,是原公主府内建筑,还有几组清式建筑四合院和民国年间建成的十四排中式平房,由高教出版社等单位使用。

现北京大学(图片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官微)

  • 历史沿革

京师大学堂的创立,也是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任总管是孙家鼐。孙家鼐(1827年-1909年),字燮臣,安徽寿州人,咸丰年间状元,历任工部、礼部、吏部尚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孙家鼐因反对慈禧太后废黜光绪皇帝而愤然辞职,由许景澄(1845年-1900年)暂为管学大臣。同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京师大学堂校舍先后被俄国、德国侵略军占据,学校被迫停办。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下令恢复大学堂,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张百熙(1847年-1907年),字野秋,湖南长沙人,同治朝进士。1911年学堂改称北京大学。


内容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官微


作者:

北京印迹inBeijing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