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位于西城区法源寺前街,从寺门走到菜市口,只有八百多米的距离。
这是北京历史最久的佛教寺院,唐太宗初建时赐名“悯忠”,用以祭祀东征十万忠烈;南宋遗臣榭仿得抗元失败,在此绝食自尽;明末将领袁崇焕蒙冤枉死,遗骸被部下冒死盗往寺中超度;而在文学作品《北京法源寺》当中,这里是近代戊戌六君子清谈和停灵的地方。历史千折百转,法源寺内千载苍凉,忠魂跨千年相会在此,于丁香雪海间,见证芸芸百姓、岁岁年年。
“贞观十九年,太宗悯东征士卒战亡者,收其遗骸,葬幽州西十余里许,为哀忠墓;又于幽州城内建悯忠寺作佛寺,以超度之。”——《春明梦余录》
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辽东,痛失将士十万而未果,退至幽州城,于出征誓师处建悯忠寺,以祭祀东征的十万忠魂。寺中有阁名为“悯忠”,当时有一个谚语:“悯忠高阁,去天一握”,即言悯忠阁之高耸非常。
同年,玄奘遍历天竺十七载,携657部佛经,于正月二十五返抵长安,“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佛教自此又兴盛了两百年,“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直至会昌灭佛为止。
天宝十四年(741年),安禄山反唐,效仿太宗在悯忠寺东南角建了一座十丈宝塔,高过主殿悯忠阁。此后,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又为部下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效仿安禄山,在西南角建了十丈高的“无垢净光宝塔”,而后又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如今,两座十丈高塔早已在岁月中湮灭,只留下一块“无垢净光宝塔颂”碑石作为见证,这也是北京市内现存惟一完整的唐碑。
此后,唐武宗兴道灭佛,大毁寺庙。因为碍着太宗皇帝悯怀忠烈的初衷,幽燕八州寺庙中惟有悯忠寺得以独存。
然而,悯忠寺存在得太久了,逃不开历史的规律。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悯忠寺尽毁,之后屡毁屡建,又屡次易名,直到清雍正年间,雍正帝将此寺更名为法源寺,开戒坛传戒法事;1780年,乾隆帝亲临寺院,赐御书“法海真源”匾额悬于大雄宝殿,现在还可以看到。
今天的法源寺,南侧为唐悯忠寺遗址,而剩下的面积和唐代相比依然规模较小。
法源寺虽在岁月中“缩水”,但建筑之古拙精美却未曾改变。全寺共有六进院落,主要建筑都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由南到北分别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阁、毗卢殿、观音殿和藏经阁。整座建筑呈逐步缩小态势,第一进院落从山门到天王殿,占去全庙纵深的四分之一,此后每进院落的深度逐渐缩小,在空间上环环相扣,却又若即若离。寺中僧侣称之为“经过历史选择和后人赋予的纵深感”。
从毗卢殿到藏经阁的这一段建筑布局历来多为专家学者称道,认为它别具一格,欲纵先收,可称为寺中精华。相对于前面的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毗卢殿体量减小,东西两庑向中间靠,压缩空间后有意形成一条狭长的窄道,直到观音殿一堵灰墙前,青砖墁地,景致静谧,让人以为到此为止。但继续前行,穿过墙上的月洞门,眼前豁然开朗,藏经阁面阔五间,阁前树影摇曳,别有洞天。
时间赋予建筑厚重历史,也在其中留下诸多精华。法源寺内存有大量历代文物经卷,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毗卢殿内有一尊高近5米的铜铸佛像,造型为毗卢佛身下有千瓣莲座,每瓣都铸有一尊小佛,因而被称为“千佛绕毗卢”,为法源寺镇寺之宝。殿前摆放着一块大水缸状的太湖石,原为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制作、被誉为“镇国玉器之首”的“渎山大玉海”,后来乾隆帝将“渎山大玉海”的上半部分购置后安于北海团城并配置新的基座,寺内现在保存的是清代新做的“大玉海”,以及原本的元代基座。
这还只是寺内所存文物之零光片羽。寺内存放、展出大量佛造像、壁画、碑石、经幢,如东汉陶佛坐像、东吴陶魂瓶、北魏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国宝级珍贵文物,造型精美,风格各异,不一而足。
作为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的“题眼”,法源寺山门外是一片宽阔的公共空间,常有老人与孩子在这里休憩活动。寺内西侧为中国佛学院所在地,设有本科、硕士、博士三级佛教学历教育,学僧来往于法源寺内外,与古迹、丁香为伴,更为千年古寺增添了一份活力与安然。
小说《北京法源寺》的作者李敖认为,法源寺是中国早期的忠烈祠。佛寺最早以“悯忠”为名,也为之后逡巡千年的浩然之气埋下了伏笔。
《北京法源寺》是台湾作家李敖所作长篇小说,后来还被改编成话剧,在舞台上反复上演,也让这座古寺为更多人所熟知。在文艺作品中,戊戌变法始末被凝聚在惊心动魄的十天,法源寺内风云变幻,汹涌的、决绝的、壮怀激烈的,愚昧的、固执的、病入膏肓的,中国清末图景如同电影,历历倒影在这座“人间戏场”。
在小说当中,谭嗣同死前曾到法源寺与方丈谈禅论佛,变法失败后,又曾被京城义士偷运回法源寺停灵,然而据考证,杜撰的成分居多。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法源寺的来客却从不缺少志士与忠魂。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曾任江西信州太守的谢枋得因南宋灭亡而蛰居闽中,不幸被元人俘获,北上拘于悯忠寺中。元人诱其做官,将谢枋得押到文天祥就义处,威胁道,“此地系文丞相砍头处”,谢枋得听后仰天大笑:“当年与吾友同榜登科,今日又能与吾友同游地府,岂不幸耶!”回悯忠寺,绝食而死。明代江西籍人士为纪念其忠烈行为,在法源寺北设立榭仿得祠,供奉榭枋得塑像,至今仍保存完好。
明朝末年,崇祯帝被清军反间计所乘,临危夺帅,拘捕抗金名将袁崇焕,并于崇祯二年(1625年)九月初七凌迟袁崇焕于西市。袁崇焕的部下佘义士冒死盗其头颅,秘送法源寺,恳请法师为之超度后掩埋于自家后院,此后隐姓埋名,家族世代守墓,至今已有390余年。随着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提高,佘家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四处奔走,呼吁有关部门重修袁崇焕墓及祠堂。1984年,袁崇焕墓和祠堂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20年,佘幼芝去世。这位明末英雄与佘氏家族的故事,到此画上了句号。
苦难挫折,多为诗家幸事,古迹高阁,从来都是文艺诞生之地。法源寺的丁香诗会由来已久,自明代而兴,至清代而盛,成为皇亲贵胃和文人墨客钟爱的好去处,每逢春和景明,寺僧必备素斋,邀集京城名士前来赏花赋诗,纪晓岚、龚自珍以及宣南诗社等,都曾咸集于此。
到了清朝末年,寺内丁香已极为繁茂,乃至于号称“香雪海”,而法源寺亦被称为“香刹”,与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和天宁寺的芍药并称为“南城四景”。(点这里查看往期文章《京城古迹丨天宁寺塔——北京市区最古老的地面建筑》)
1917年,齐白石只身来京,白天在琉璃厂卖画刻印,晚上就借住在法源寺的僧舍休息。彼时的齐白石尚未成名,画作鲜有人问津。一天,高等师范学校国画教师陈师曾偶然在琉璃厂见到齐白石的印和画,十分欣赏,于是立刻到法源寺寻访,“晤谈之下,即成莫逆”。后来,陈师曾赴日时,带去的齐白石作品被日本收藏家悉数买下,且画价颇高,齐白石于是声名大噪。他后来曾这样记述,“我的卖画生涯,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这都是师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远忘不了他的”。
1924年春天,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问北京时曾至法源寺,由梁启超、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以及数十位文人陪同,参加为他举办的赏花会。泰戈尔被美景打动,留宿寺中,徐志摩留下陪同。当夜,月色如水,香影浮动,泰戈尔与徐志摩于海棠花下作了一夜的诗。后来梁启超集句成联赠与志摩,上联意指西湖,下联则言法源寺,文句纤巧灵动,仿佛能看到当时夜色: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
2002年,中断了88年的丁香诗会再一次在法源寺中举行,而后每年4月都会如约而至,连同络绎不绝来此访古赏花的市民,在法源寺千年的生命中绘上欢乐灿烂的一笔。
参考资料
[1]晓沙.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古刹 法源寺[J].台声, 2007(07):73-77.
[2] 法源寺:又来萧寺问年华[N]. 南方周末, 2020-04-27.
[3] 法源寺图集|北京佛教艺术的殿堂[N].THU 水木访古, 2021-12-06.
[4] 黄春和.隋唐幽州城区佛寺考[J].世界宗教研究, 1996(04):16-23.
[5] 张帆, 田雪. 北京寺庙观堂[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6] 马兰. 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 牛街[M]. 北京出版社, 2015.
策划/编辑:张洁 朱云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