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古迹丨智化寺,出世入世间
2022-03-15 11:5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京城古迹

古老的北京城,在千年岁月积淀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的世界遗产与文物古迹,它们既是北京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艺术的瑰宝,同时也记录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人文风情。这些建筑遗存不仅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曾经以其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构成了一个“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继续有传统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

“京城古迹”栏目将带您“微观古迹,纵览京史”,通过一个个文物古迹的挖掘与科普,逐渐将点连成线,将线连成面;以功能分类为横轴,以历史时间为纵轴,去展现那一筑一物的历史变迁和建造艺术,去讲述那一时一地的文化精神与市井生活。

在东城区禄米仓东口的胡同中,一座庙宇隐于市井之间。灰色的山门气质低调,然而倘若细细去看山门上的题额,从“敕赐”二字中就可以想象它过去的荣光。

智化寺,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是北京市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寺内文物众多,建筑、雕刻、石碑、造像、壁画等古迹美轮美奂技艺高超,值得仔细游赏,而寺庙建造背后的时代背景与历史人物故事众多且史料详实,更吸引着游人潜下心来,一探究竟。

智化寺智化殿(图片来源:智化寺,朱平泉/摄)

01、王振与英宗,智化寺的建造始末

智化寺的修建者王振在史书中颇富恶名。作为明英宗朱祁镇太子时期的老师,皇帝时期的近臣,因其与英宗极其亲近的关系,无宰相之名而掌宰相之权,为明后期宦官专权之始。

与大部分宦官家庙一样,智化寺建造之初并不对外开放,只作为王振家产为其“延续香火”。根据王振所立石碑《敕赐智化禅寺之记》所写,明正统九年(1444年),王振神乎其技的用两月时间修建了智化寺,并由英宗赐名为“报恩智化禅寺”。

智化寺的香火鼎盛了五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王朝迎来了第一次巨大的挫折——“土木之变”。英宗在王振的教唆下亲征瓦剌,于土木堡兵败被俘,王振也在乱军中身死,智化寺由此衰落。英宗被俘,其弟朱祁钰在大臣于谦辅佐下登上帝位,年号景泰。明景帝颇有作为,于景泰元年击退瓦剌大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得以放还,却被弟弟囚禁于南宫,一锁就是七年。

《英宗谕祭王振碑》拓片(图片来源:网络)

景泰八年,景帝突然病重,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再次登极,定年号为天顺。复辟之后,英宗仍对土木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念念不忘,在天顺元年即在智化寺中大肆为其招魂祭祀,赐蟒衣玉带,建祠立碑以表其“忠义”。随后的几年里,英宗又通过御赐佛教经典等行为,显示了他对智化寺源源不断的重视与恩宠。在英宗的扶持下,智化寺一度再次兴盛起来,在明万历和清康熙年间还曾得到修缮,这一繁盛景象持续到了清乾隆年间。

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协理陕西道事、山东道监察御史沈廷芳因公途径智化寺,见到寺中香火鼎盛,王振塑像锦衣玉带居于高位,往来民众不知其罪反而供养叩拜,当即上奏乾隆帝,拆毁了王振塑像,凿掉了石碑上王振的名字和颂文,以示朝廷对权宦的打压。经此打击,智化寺日渐衰败,到了清末民初,寺中僧人靠出租房屋为生,寺中最精美的两个藻井也因此被僧人变卖,流落海外至今未回。

智化寺万佛阁藻井,现藏于费城艺术博物馆(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宦官家庙,智化寺在历史浮沉中少了些许方外气氛,多了许多秘史疑云。首先是寺庙的建造工期,根据碑记,智化寺仅用两月建成,而其占地之面积和工艺之繁复,哪怕王振权势极盛、“日役万人”,也是难以完成的。以刘敦桢先生为代表的很多学者认为,建寺时间实际应早于碑文所说的正统九年。《明史》记载:“至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振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实际掌权的太皇太后薨逝后,再难有人可以牵制王振,智化寺的建造很可能在正统八年就已经开始动工了。

另有一件事情是历史学者们大为困惑不解的。关于“土木之变”的罪魁祸首,《明英宗实录》《明史》《北使录》《否泰录》等诸多史料中都记载,是王振力劝英宗御驾亲征,又在遇险后屡次因私利而阻挠撤军,明朝才因此遭到“旷世所无之奇祸”,英宗也才被俘受辱。然而英宗复辟后,却立刻选择了为王振正名,所立碑文处处表彰其忠义与建树,且在位期间屡次对智化寺施以恩宠,英宗这一的举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之余,也为这座寺庙增加了许多神秘的味道。

万佛阁及如来殿(图片来源:智化寺,刘一菲/摄)

02、如何欣赏智化寺的建筑?

除了丰富史料外,智化寺本身所处的时间和地位,也为后代学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明代建筑上承宋代法式之传统,下启清式风格之先河,在继承中保持创新,成为其一大特色。智化寺建于明中前期,是当时京城内最著名的禅宗寺院之一,作为官式建筑,它的组成元素较好地体现了明代建筑的特点。

在建筑布局上,智化寺有着明前期佛寺布局的典型特点。我国的寺院沿袭古印度石窟寺的布局形式,最初以塔为佛寺主体,发展到宋代形成“伽蓝七堂”的基本定式,寺内不再建塔,而是以楼阁作为全院重点。明代前期,佛寺主体多分为前院和主殿院两部分,智化寺以及我们今天见到的大部分寺庙多采用明代主流布局方式。

乾隆时期的智化寺建筑布局平面图(图片来源:《乾隆京城全图》)

在建筑结构上,智化寺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小型的古建博物馆。因为乾隆年间的风波,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智化寺都没有得到修缮,反而得以保存明代中早期的建筑结构。同时,这座建筑在建造时风格就不太统一,有的地方沿袭了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做法,有的就更接近清代简洁、程式化的做法。

最大的不同就体现在斗栱上。斗栱,简单来说就是柱子和屋顶之间的建筑结构,在宋以前,一层层的粗壮的斗栱起到不可替代的结构作用,承接起舒广的翘角飞檐;而在明清时期,斗栱逐渐缩小成为装饰,受力结构变为檩、垫、枋三者相联的形式。在智化寺中,只有智化门的斗栱采用的是宋制,其他地方均为明清制式,大家参观时可以留心观察一下。

在建筑细部上,智化寺的藻井转轮藏最可为人称道。

藻井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具有鲜明特色的装饰性结构,多出现在宫殿、寺庙中重要建筑的中央上方,蕴含“防火”“极乐世界”“苍穹”等含义。藻井出现年代也很早,汉代墓室石壁顶部就发现有模拟藻井的莲花、菱角等花纹,明清则以皇家雕龙最为精妙,其华丽繁复一方面展现着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发达,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人敬天思想的传承。

智化寺中原有三方藻井,分别镶嵌在藏殿、智化殿、万佛阁三组建筑的顶部,现在只剩下藏殿一处,其他的两方分别陈列在美国的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和费城艺术博物馆。智化寺藻井是明代大型木雕中的精品,流落海外的两方藻井均用上等楠木制成,华丽程度不亚于明清皇室。

智化寺藏殿中的转轮藏与顶部藻井(图片来源:智化寺)

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转轮藏殿剖面图(图片来源:《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

藏殿中另一个较为特殊的结构就是“转轮藏”。所谓“转轮藏”,是相对于“壁藏”而言的,这两种结构的功能都是藏经,其实也就是书架,壁藏相当于贴墙布置的书架,而转轮藏则是立在屋子中央的旋转书架。转轮藏的精妙处在于其结构与屋架是一体的,更显出木作结构的精巧。

转轮藏结构的起源当然不是为了展示技术,这一结构由南朝梁代的善慧大士始创,理念与藏传佛教的传经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在不识字的百姓当中普及佛教而设计,转轮藏转一圈即是读了一年的经文,大大降低了信奉佛教的门槛。另外,藏殿的转轮藏有360个藏经柜,代表一年365天,顺序按照千字文排列,也更适合汉传佛教信众的习惯。

03、兼具首批“国宝”与“非遗”的宝藏展览馆

如今的智化寺已不具备宗教功能,而是作为博物馆存在,部分殿宇已辟为专题展厅,定期展出民间收藏家的藏品。智化寺内本身的雕刻、造像与壁画也十分值得欣赏,由于修建智化寺的规格很高,建造者又笃信佛教且财力雄厚,建筑细部的木刻装饰与彩绘壁画都堪称精品,可令观者一饱眼福。

除此之外,智化寺还保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化寺京音乐,这一来自明代宫廷的乐种,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和福建南音,并称为 “中国五大古乐”。

智化寺京音乐虽为梵音,却是以明代宫廷音乐为蓝本。寺院竣工后,王振把象征皇帝特权的宫廷音乐移入智化寺,并由乐僧组成演奏队伍,封闭研习演练。京音乐的传承采用“口授心传”的方式,保持严格规范的训练方式,乐谱未有大的变化,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古乐中按代传袭至今保存最好的乐种之一。

自去年10月,北京智化寺正式闭馆,开展古建修缮。此次修缮集中对古建筑进行局部修补,未来修缮结束再次开馆时,智化寺内各殿的功能和陈列将保持不变。闭馆期间,“智化寺”微信公众号仍会发布动态,告知大家修缮的细节与进展。虽然暂时身不能至,我们仍可在音乐当中“神游”这座百年古刹,沿着来自五百年前的宫廷雅乐,再次走进那段悠远而厚重的历史当中。

夜游智化寺(图片来源:智化寺,苏木/摄)


参考资料

[1] 孙鑫.北京智化寺渊源考[J].北京档案,2016(01):54-57.

[2] 李光明.北京智化寺建筑文化内涵析议[J].古建园林技术,2013(04):53-57+45.

[3] 邱勇哲.比拟苍穹——古建筑中的藻井之美[J].广西城镇建设,2016(09):98-108.

[4] 金彩霞.王振·英宗·智化寺的相关史事探析——由《英宗谕祭王振碑》引发的思考[J].文化学刊,2017(01):194-201.


作者:

北京印迹inBeijing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