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辽宋西夏金时期、元明清时期四个阶段,在这四个发展阶段中,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的都城模式,其中以汉唐时期的长安城、北宋的东京开封城及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为代表。而这三种都城建造模式,皆以中轴线为最主要的核心,其中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历代古都中轴线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都文明的珍贵结晶。几千年间古人擘画的理想都城秩序体现在北京中轴线。当前,北京中轴线保护已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1153年,金海陵王正式迁都燕京,称中都,这标志着北京第一次真正成为王朝的首都,是北京都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建设的过程中,金中都参照北宋都城汴京的规划和建筑式样,将正在发展完善中的都城中轴线理念和范式引入北京,开北京辉煌中轴遗产之先河。
2023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首都博物馆迎来重磅新展——“辉煌中轴”,展览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西安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17家单位的53组(件)文物,以物证史,齐说古都北京的“中轴故事”。在纪念北京建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识之一的中轴线遗产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视野上立足北京,面向世界,彰显文化自信,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再添重彩。
此次展览内容共分为壮美中轴、文化中轴、永恒中轴三个部分,对中轴线的壮美秩序、思想源流、历史发展、公众化进程和保护工作进行了系统的精彩阐释。回溯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传承,体味古人“仰视天,俯画地”所追求与彰显的“以中为尊”的中国传统宇宙观、时空观、价值观、审美观。
第一部分
【壮美中轴】
数字沙盘再现昼夜交替、四季轮转
北京中轴线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域,是由一系列建筑、桥梁和遗址等历史地标、历史街道共同构成的空间综合体,中轴线的建立,孕育了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气魄雄伟,南北贯通,中正和谐,美善合一。
在壮美中轴展区,营造了一个剧场式的中轴线沉浸空间。精心制作的16米长的中轴线数字沙盘将中轴线沿线的建筑全貌呈现:全长约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
明代永定门石匾
在沙盘的最里侧设有一个落地大屏幕,配合立体投影技术,展现着昼夜交替、四季轮转的中轴景象。身在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身临其境感受中轴线的历史演变,领略北京中轴线之壮美。在沙盘两侧的多个小屏幕上,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等重要遗产点的三维动画详解,立体展现了中轴线建筑美轮美奂的3D效果。
第二部分
【文化中轴】
53组(件)文物展现不同时期的历史与文化
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华文明都城规划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既反映了传统社会的政治、哲学、审美、人居环境等观念,也折射出近现代中国转型与发展时期新的认识与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轴线展现出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或者说中轴线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理解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的一个“特殊”载体。
文化中轴展区主要以文物展示来解读北京中轴线形成的历史过程、理念、审美及建筑工艺,揭示北京中轴线交融礼乐、多元共存的文化特征,并借中轴线来诠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代蓝琉璃吻兽
第三部分
【永恒中轴】
沉浸式打卡“我在中轴线”
从元大都始,历经七百余载。北京中轴线犹如脊梁一般支撑、统领着城市发展,她以国家礼仪文化为核心,将皇家宫苑、礼仪祭祀、国家庆典的仪式性空间与城市管理设施、商业街市等多元的功能空间串联起来,与老城形成了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格局。北京中轴线亦如纽带般贯穿古今,镌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21世纪北京中轴线格局示意图
永恒中轴部分展示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现代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北京中轴线在性质与功能上的质变及新时代以来顶层设计规划对中轴线的继承、保护和拓展,凸显中轴线始终是统领北京城规划和发展的脊梁。
中轴线在每一代北京人、无数的旅人以及她的向往者那里留下了多样而斑斓的印记,在互为底色、彼此观照中,共写生生不息的故事。除观展外,观众还可以在展览现场留下自己的中轴记忆:走上中轴线地图“穿越”各个遗产点并与其合照,扫码即可下载留存到手机;在开放展区,天坛图案的搪瓷缸、印有天安门图案的笔记本等展品均为博物馆征集而来,观众在此处不仅能重拾昔日记忆,还有机会让自己家中的老物件参展,唤醒更多人的老城情结。
交互沉浸的数字化传播设计理念,丰富的视觉感知与场景互动体验,跨媒介、跨时空的新媒体艺术手法,“辉煌中轴”展览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古今相通、虚实交织的沉浸式中轴线文化空间。
Tips:展览结束,别忘了体验为广大公众设置的专属空间“我与中轴线的故事”,留下与中轴线的美好回忆~
更多现场图抢先看
内容来源:新京报、中国新闻网、北京文博、首都博物馆(部分图片来源于文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