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首都的职责,也是民心所向;城市更新关乎首都发展,也与市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北京努力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符合北京情况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之路,实施了一批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优秀案例。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参与日益广泛,机制创新不断涌现,名城保护的全新局面正逐步展开。
为重点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丰硕成果和重要成就,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支持,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编制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本栏目精选其中部分案例,旨在推广践行名城保护理念的优秀更新实践。
案例名称:万松老人塔砖读空间文化运营
案例类型:实施项目类
参与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北京古代建筑研究所、北京正阳书局有限公司、北京怀柔建筑集团
实施时间:2010年10月至今
走过北京西四南大街,人们很难忽视那座挺拔庄严的万松老人塔和环绕它的小院。这处始建于元代的古物,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有着近800年历史的万松老人塔下,砖读空间作为北京西城区第一个非营利性公共阅读空间免费向公众开放。这里摆满“北京人写的、写北京人的、在北京写的书”,被打造为传播北京文化的一个阵地,打开了历史与阅读的双向入口。
古塔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图片来源:新京报记者,王嘉宁/摄)
古建“活化”亟待创新
万松老人塔位于西四南大街43号旁门,始建于元代,是北京旧城现存唯一一座密檐式砖塔,塔院总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万松老人塔为金元时期著名禅师万松老人的葬骨塔,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重修,清乾隆十八年 (1753) 重修时加高至九级,形成了“清塔包元塔”的独特格局。现塔为1927年叶恭绰等人集资修缮,并建东向大门,石门额上书“元万松老人塔”。
1927年美国摄影师西德尼·甘博拍摄的万松老人塔,如明代所记载那样“塔穿屋而出”
岁月流觞历史更迭,万松老人塔失去了当年的光彩,塔顶上的宝珠也不知道去向,历经战火、朝代更迭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先后被酒食店、羊肉铺、牙科诊所、电器店、药店、图片社占用,所在位置也从元大都的郊野成为如今的繁华闹市。2010年,西城区正式启动修缮工程,拆除了1986年门楼后面加建的三间房屋,腾退了居民和商店,扩展了内院及房舍,并于同年完工。
整个修缮过程以传统技术工艺为主,着力体现完整的历史景观和真实的邻里关系。在修缮过程中,主要使用清朝传统的技术工艺,在技术、材料、流程等各方面都严格按照清代操作规范,仅在防雷和安全控制设施部分采用现代材料,尽可能保证文物的原真性。在修缮工程期间,没有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干预。但作为万松老人塔的限制建设区,附近的胡同进行了严格的分区和建筑高度管控,确保历史景观恢复的完整性,并体现了当地真实的邻里关系。
80年代的万松老人塔,门口依然是买卖字号(正阳书局公众号)
古建筑恢复当年的原貌,但其原有功能已不复存在。如何合理地植入文化内涵,让其在当代重新焕发昔日风采?古建“活化”亟待创新。
民营书店“正阳书局”运营“砖读空间”
2014年,“阅读空间”概念在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被提出,它既能为市民读书学习提供优美的场所,也能为阅读活动落地基层提供保障。西城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也在同年提出推进“书香西城”建设,为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奠定扎实基础。阅读空间参与文物活化利用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将文物保护与实体书店结合起来的初次尝试,就这样开始了。
西城区政府决定,依托古塔深厚的文化积淀打造传播北京文化的非营利性公共阅读空间。为了打造这个公共阅读空间,西城区特别成立了北京“砖读”运营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成员来自西城区文化委员会、正阳书局、西城区文旅局、西城区阅读推广中心、西城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等单位,政府有关部门出标准、抓方向、严考核,由第三方企业和社会主体负责运营,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身为民营书店的正阳书局团队受委托管理“砖读”阅读空间,同时也作为正阳书局分号使用,借此探索公共文化设施运营主体多元化,探索公私合营的模式。
正阳书局于2009年始创于正阳门下,作为唯一一家专营北京历史文献的特色书店,主张通过阅读参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以文化作为核心驱动力促进城市复兴及街区更新的良性发展。通过“整合内容资源”打造集出版、文创、公共文化服务、旅游、新媒体、艺术创作、教育,“全域”文化产业生态系统。此外,正阳书局围绕“北京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开展知名作家读书会、图书首发活动、非遗传统手工艺体验、历史文化保护论坛等丰富的活动项目,促进历史街区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事业深度融合。2014年,正阳书局与西城区政府联手,以“文物活化”的理念将国家级文保单位“万松老人塔”打造成为国内首家特色阅读空间,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希望通过正阳书局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能让老百姓更加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
爱好北京文化的书友能近距离感受文物魅力(图片来源:北京西城/于志强)
正阳书局(图片来源:北京西城/于志强)
留下老北京的精神与记忆
2014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在有着近800年历史的万松老人塔下,北京砖读空间作为西城区第一个公共阅读空间,以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实体书店“多重身份”的复合型的公共文化空间,正式向公众开放。“砖”取“专”字谐音,意为正阳书局“专营北京历史文献”,也指“读书要专心”,暗含这里的一砖一瓦历史悠久。塔院内,正房及南北厢房的房间分别布置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京味书房,院内草木青翠,环境清雅。书店开张后,一些已经搬走的老街坊,特意过来看看这个新的文化地标。在他们眼中,小院终于找到了最契合的来客。
小院里洋溢着浓浓的老北京胡同的氛围(图片来源:北京西城,于志强)
这是全国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探索文物建筑合理利用的首例尝试,也是西城区大力促进“书香西城”建设的切实举措。在西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运营方的努力下,万松老人塔砖读空间运营十几年来,吸引了大批读者,得到读者及政府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古塔赋予这个空间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悠悠书香也为古塔增添了更多魅力。
正阳书局运营万松老人塔砖读空间以来,先后荣获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开放利用优秀案例指南》,文化和旅游部评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入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北京市委宣传部颁发“最北京”“北京市创新示范店”“最美阅读空间”等荣誉称号。
万松老人塔的创新利用,是西城区新型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的一次探索,也是北京市首次将文物保护单位打造成公共阅读空间,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北京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历史文献,在文物空间中引入实体书店,是公共文化产业和文保事业的有机结合。古建筑能让更多人走进书店,通过阅读走近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而书店这种开放形式、承担空间硬件维护等日常运营,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财政支出,最终实现将文保单位打造成为大众所熟知、喜爱的传播北京文化的阵地。
内容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 年)》、正阳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