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北京白塔寺周边地区老城保护规划研究与城市更新陪伴式工程实施探索
案例类型:实施项目类
参与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世界建筑杂志社、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实施时间:1998年5月至2021年12月
探索独特街区的更新模式
白塔寺片区属于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中的阜成门内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同时也属于北京总规中的白塔寺—西四文化精华区,北京白塔寺周边地区老城保护规划研究与城市更新陪伴式工程实施探索(以下简称白塔寺及周边地区)的系列工作正是集中在此精华区内。自上世纪末以吴良镛先生为核心的清华大学团队对白塔寺及周边地区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工作,并确立和坚持通过“有机更新”方式保护这一北京极为特殊的历史文化地区。20余年来,团队从院落点式改造、国际性文化活动举办、公共空间整治提升等方面入手,聚焦民生刚需,开展街区整理设计、深度参与责师工作,开始探索遵循“有机更新”思想的陪伴式老城持续性保护更新工作。通过各方面不断的更新实践,令原来脏乱混杂的胡同院落开始走向城市复兴。
更新改造前后对比
(图片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 年)》)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核心区的发展定位及要求,按照《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等有关规定,结合白塔寺及周边地区历史文化价值及现状问题,多家单位共同开展了白塔寺及周边地区系列更新工作。
妙应寺与寺内白塔
(图片来源:unsplash,zhang kaiyv/摄)
多方努力推动更新实践
早在1998年,以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为核心的方可、张悦等多位专家学者对白塔寺地区的整治与改造确立了遵循“有机更新”的思想,以追求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2013年,北京市启动白塔寺药店降层;2014年,白塔寺地区在西城区率先以“整院腾退”院落逐步开展保护更新实质性工作。
2015年-2020年,“白塔寺再生计划”联合《世界建筑》杂志社,张利教授作为策展人,连续六年将白塔寺地区作为分会场举办北京国际设计周活动。将设计创新引入老城,并在近三年着力于“暖城行动”,将设计与老城保护、民生保障紧密相连。
2016年起,以张柯、董功、王辉、华黎为代表的清华建筑师在“整院腾退”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以院落为单位、探索北京老城保护与民生需求兼顾的实践。
2017年,新版北京总规批复,将北京老城的保护更新与民生保障提升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张悦教授以最小建筑与产权模块“开间”为对象,进行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室内外综合改造,更新后福绥境胡同50号院长期开展居民试住和跟踪评估,得到广泛好评与认可同时已有不少学习效仿的自主更新。
2018年清华同衡遗产中心联合详规中心在新街口街道街区整理城市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白塔寺西线-青塔胡同整治,开始尝试将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从最基础的物质空间环境的提升,到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和对公共空间的营造,最终向形成社区凝聚力及地方文化充分展示的方向推进。
西线亮相工程公众参与现场图片
(图片来源: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
同年清华同衡遗产中心作为全过程陪伴式更新设计单位,从项目确立、列入北京市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开始,以东西岔为起点,作为规划设计主体与项目协调统筹方,协助主体完成立项到实施驻场在内的全程工作。同时根据2020年批复的核心区控规的新要求,不断动态调整,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展现文化魅力、激活社区活力、实现精治共治、培育街道公共客厅,以针灸式改善公共空间品质,激活地区城市复兴。营造白塔下古朴、精致又充满市井生活气息的公共会客厅。2021年6月,物质空间保护更新成效显著,社区营造与活力再造工作持续进行中。
2019年清华同衡总建筑师徐健带队承担新街口街道责任规划师工作,充分发挥外脑作用,为推动新街口街道的控规落地实施,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史建筑保护、老旧小区改造等多方面贡献了专业的力量。
鸟瞰效果图
(图片来源: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
更新策略与创新经验
清华大学及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经过多年研究与伴随实施,当下在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项目的探索实践中,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主要经验有:
强化统筹协调,高效决策
1
老城区的胡同保护更新工作错综复杂,为高效快捷地推进项目实施,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建立“一办六组”的组织管理构架,会同区发改委、区城工委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区委网信办、区城管委、区市场监管局、区交通支队、新街口街道办事处等多家单位,定期调度、协同合作。同时,成立以阜景街指挥部、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及前端公司主管领导为核心的三人领导小组,强化日常沟通对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研究会商,高效解决,提升决策能力和推进效率。
坚持民意为先,共建共赢
2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整治提升示范项目,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工作在项目立项、设计、施工各个阶段,始终坚持民意为先,党支部建在项目上,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方案制定阶段,多次组织居民议事,充分了解居民需求,完善方案设计;施工阶段,街道、社区深入群众,有针对性地与每户居民沟通违建拆除、门窗更换、立面修缮等事宜。项目的实施取得了居民的理解与支持,借助工程实施,东岔33号居民自主出资修缮私房危房,并与施工管理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充分体现老城街区更新背后的共建共赢。
立足历史发展,传承文化
3
在民意表达与民声所向的基础上,立足于历史文化与传统风貌保护,施工过程中既尊重文化与历史,又尊重街区发展变迁。一方面,邀请古建专家、非遗传承人等现场指导顾问,如对具有170多年历史的老门扇进行了保留;另一方面减量更新、适度改造,如根据墙体现状,对西岔119号墙面采用老砖修复;尊重建筑风格,保护尊重不同时代建设特点的西洋门楼设计,最大程度保留历史痕迹和胡同文化,使文化得以传承。
实施前后对比图
(图片来源: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
提升风貌业态,整体重塑
4
针对老城胡同保护工作特点,采取“去、留、梳、修、补、通”六种方式进行“微修缮、微更新”,对消防干管、排水、电力架空线入地、地面铺装、景观绿化、市政照明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完善。通过与中海商业公司合作,搭建市场商业资源平台,在胡同关键节点——东岔81号引入品质咖啡业态,迈出业态提升工作重要一步;社会资本参与同居民自主提升共发力,引入白塔书房文化业态,升级品味羊汤老品牌餐饮业态,实现了东西岔胡同活力与生活配套的升级,以风貌提升与业态升级共同重塑洁净、稳静、美境的老城街区。
综合规划施策,长效治理
5
东西岔胡同作为整个白塔寺地区生活性服务街巷,停车行车问题一直是影响居民出行、掣肘胡同治理的一大难题。对此,街道、社区积极开展民意调研,在充分吸取居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联合交通管理部门,完善东岔步行、西岔单行的交通体系,制定微停车方案,引导停车共治,为街区长效治理搭建基础。
实施前后对比图
(图片来源: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
宫门口东西岔胡同作为街区更新与老城复兴的重要起点,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年—2035年)》发布后首个实施的西城区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是北京市《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方案》发布后,市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全额支持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项目,是老城更新第一次减量改造的实践。未来,宫门口东西岔将在此次改造基础上,延续古朴精致、市井生活的胡同更新方向,实现业态升级更新,便利生活又富足文化,并以政府引导,居民共治的多元参与方式,实现更新成果共享,持续发展共赢。
获奖信息
“开间更新”作为北京老城民生问题重要更新方法,在广泛应用于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中,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实践案例获得WA中国建筑奖社会公平类优胜奖;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含白塔寺西线-青塔胡同整治工程)获2019年“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城市更新类二等奖 ;
历史街区“软更新”构建旧城社区共同体——白塔寺街区社区营造模式的实践获第十届全国优秀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成果奖、发展先进生产力杰出贡献(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第三十二届北京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北京国际设计周白塔寺分会场多次被评为人气最高奖;
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项目、白塔寺再生计划在地孵化社区营造组织“白塔寺街区会客厅”等受到市区领导高度重视及认可,央视及北京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并在《我是规划师》栏目第一季中播出。
内容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 年)》、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