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条线路
727公里
428座车站
2020年度,北京地铁又得了个世界第一——在国际地铁协会(CoMET)对标评比中综合业绩排名第一,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25项对标指标中,北京地铁公司14项处于领先水平,占比56%,其中安全可靠度、无障碍车站比例等3项指标排名第一,乘客公里能耗等3项指标名列前茅。
最小行车间隔压缩
至两分钟以内
缩短行车间隔的不止1号线。“十三五”期间,北京地铁全路网各线共调整列车运行图170次,其中17条线路累计缩短行车间隔110次。目前,北京地铁全路网有10条线路最小行车间隔达到或小于两分钟,比2015年底增加5条(6号线、8号线、9号线、房山线、八通线)。
地铁6号线开通后,四惠东站的客流被分担了不少,缓冲柱退出站台。但换乘通道里仍然设置了一条条迂回的限流围栏。乘客下了八通线列车,还需要在站厅里“绕圈圈”,才能绕到1号线站台。去年,四惠站、四惠东站一并撤销了限流围栏,两线换乘终于畅通方便了。这得益于1号线不断缩小发车间隔,加密车次。2010年,1号线早高峰时段列车极限最小间隔为2分15秒。而2021年,这一极限间隔已压缩至1分45秒。“现在站台上的列车还没开走,下一趟就在后面等着进站了,确实比以前快了不少。”张鑫期待着,今年年底,八通线和1号线贯通运营,“一趟车就能坐到底了!”
最小行车间隔
如何跑进两分?
这需要地铁内部各系统之间默契配合——信号系统和供电能力要达到缩短间隔的要求;幕后的检修、线路、机电工作人员,站台上的客运值班人员、站务、乘务人员,每一名在岗的地铁工作人员,都要不断地提高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才能确保行车间隔不断缩小,列车安全稳定顺畅运行。
首先考验的是列车司机的“基本功”。行车间隔缩短之后,车辆的运行速度并未改变,所以要在区间运行、站台开关门作业以及两端折返作业上硬生生“挤出”时间,缩短行车间隔。这意味着正线运行的列车,不允许司机人工操作犯错,否则一个人为失误,就会造成正线大面积晚点。
缩短行车间隔,加密发车频次,就需要有足够的列车能正常上线运营。北京地铁“高峰时段车辆可使用数/车辆总数”指标,2019年达到95.54%,在CoMET年度排名中,提升至第4名。北京地铁运营服务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路网规模扩大和为应对大客流而持续提高运力,地铁车辆总数在持续增长,可载客运营车辆比例也在增加,“想要继续提升这一比例指标,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不断缩小的行车间隔,使北京地铁的网络效能和线路运力大幅提升。目前,多座车站的站外常态限流基本取消,站台滞留基本消除,车厢拥挤情况明显缓解。乘客进站速度加快、站台候车时间减少、列车运行速度提高,乘客乘坐地铁所需时间大幅缩短。
量身定制运行图
精准投放运力
去年,北京地铁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编制实施工作日和节假日“超常超强”列车运行图,根据不同线路的客流特征,编图团队通过列车多交路运行、双向不平衡运行、低速高密度折返和大站快车、越行快车、库线出车、压缩站停时间等方式,制定出适用于不同线路的“定制版”超常超强运行保障方案,最大程度满足客流需求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
6号线是北京地铁全路网中东西走向的大客流干线。去年,北京地铁实行“超常超强”运行图,线路上行车最小间隔要达到两分钟。但6号线供电能力有限,只能满足间隔两分半的条件。
“超常超强”运行图实施之后,北京地铁的运营成本不升反降。据北京地铁统计,13条实施“双超”列车运行图的线路,列车日走行公里减少3.05万车公里、降幅2.1%;年走行公里预计可降低约1000万车公里,可节省运营成本约1.35亿元。
同时,精准投放运力,大幅提高了列车使用效率,也大幅减少地铁车辆配置数量。根据测算,若按原方式运行,“双超”期间的运力提升,需要增购车辆262辆才能达到同样效果。“双超”一招,就节省了车辆增购投资17.03亿元,相应减少了每年车辆维修费用约1.83亿元,更减少了车辆基地占地面积及厂房建设费用。
不仅如此,北京地铁制定降本增效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实施36项降本增效项目,2020年运营成本较年度预算减少10亿元以上。通过引入制动能量再生利用等关键技术,有效降低牵引耗电。加大LED绿色照明、空调节能运行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力度,进一步降低动力照明用电。乘客乘坐地铁出行时,车站、列车照明在保证节能的同时,不会影响到地铁内照明需要。
“强冷”“弱冷”车厢
以人为本
一到夏季,车厢空调就成了乘客的投诉热点,有的乘客抱怨空调不给力,车厢太热;有的乘客则嫌空调太强,车厢太冷。
2019年起,北京地铁在夏季空调开启期间试点“弱冷车厢”。通过空调设定,不同车厢分为“强冷”和“弱冷”,温差在2至3摄氏度。乘客通过站台地面上的标识,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温度适合的车厢。此举不仅满足了乘客对车厢温度的不同需要,同时也能更加精确控制空调开启造成的电力消耗。
未来,北京地铁里程还将继续增加,地铁广大员工也将努力提升运营水平,让乘客出行更安全,更舒适。
(来源:北京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