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的原创民族歌剧,大多不愿费劲这么写了 | 乐评
2021-07-20 12:1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30岁了!从1991年初版首演,到2021年国家大剧院新版首演,现场从头至尾笔者听过5遍。现在仍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的旋律,最清晰的一段是“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还有那几声清纯甜美的“黑夜夜做梦梦见你,妈妈!”田玉梅和桂英、七叔公和娟妹子,他们都是珍藏于记忆中亲切而熟悉的舞台形象。7月13日晚走进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大幕上满坡的红杜鹃映入眼帘,将观众瞬间带入上世纪30年代的赣南苏区山野之间。

只见乐池里身着红色上衣的指挥家李心草舒展双臂有力挥动,开场第一声高奏坚毅悲壮的“英雄”主题,简炼凝重的序曲富于交响性的动态与气势。音乐在调式交替中模进发展,引出全剧主题歌《杜鹃花》。这首从赣南民歌演化的抒情短歌点染出浓郁的地域色彩,同时也为女主人公田玉梅打上了人物身份的特定“标签”——党的女儿,本就是绽放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英雄之花。这部戏,借鉴歌剧《江姐》采用幕后伴唱的形式,实际上《江姐》的幕后伴唱多带有川剧声腔韵味,《党的女儿》幕后伴唱则飘散着江西民歌的山野之风。在七叔公、桂英和马家辉的唱段,基本也多潜含着湘赣地域民间音乐的变异基因。从“血里火里又还魂”到“万里春色满家园”,田玉梅的重要唱段与核心咏叹调,则结合了传统地方戏曲的结构章法。

王祖皆、张卓娅、印青等作曲家,何以选择山西蒲剧音乐作为素材?现成的江西赣剧不好吗?重温这部歌剧,笔者以为,蒲剧音乐具有典型的板腔体特征,且声腔旋律“慷慨激昂与低回婉转”兼而得之,相比曲牌联缀为主的赣剧,蒲剧可能更适合于歌剧《党的女儿》。如此一来,音乐既能带动戏剧性张力场,又能表现抒情性层次感。在大段成套唱腔里,从蒲剧唱腔的骨干音、常规音程、特定节奏入手,谱写出起伏跌宕、变化多端的歌唱性、歌剧化旋律。梆子的敲击、板胡的音色,管弦乐队与民族器乐构成内外声部的穿插更迭与交织对峙,这样立体多维的综合音响一定是丰富多彩的。最近这些年的原创民族歌剧,大多不愿费劲这么写。你不是要“民族”吗?弄支竹笛,加把二胡,差不多添两笔色彩得了。这回听到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大编制乐队,同中央民族乐团吹奏弹拨弓弦打击乐有机组合,浑然一体了。

新版《党的女儿》主演阵容令人瞩目,雷佳、廖昌永和薛皓垠、王璟等领衔7月13日、15日、17日、18日演出,吴静、王鹤祥和王泽南、蒋宁等担纲7月14日、15日演出,可以说两组演员春兰秋菊异彩纷呈。笔者注意到田玉梅的戏份与唱段,无论篇幅还是难度都大得惊人,在民族歌剧中可能属于特例与范例。两组演员都有不俗的表现,所有唱段基本都能胜任自如演绎到位。雷佳也好,吴静也罢,在田玉梅之前,她们都有演绎多位歌剧角色的舞台实践与表演经验,真是生逢其时机遇可贵。两个七叔公、两个桂英也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塑造人物个性鲜明。马家辉,两组演员演唱好,表演也很妙,叛徒嘴脸入木三分。余梓溪和田觅蜜,两个小朋友相差3岁,前者已有一定的表演意识,后者则更天真自然,娟妹子两段独唱都相当感人。

汪俊,30年前原版导演组里的小字辈,今天是新版里的老资格,亲率舞美设计刘科栋、灯光设计王琦、多媒体设计胡天骥等齐心合力各司其责。满坡的鲜花、葱茏的翠竹、赣南民舍、山间草寮,无不错落有致明暗通透,舞台呈现一个字:美。在中国民族歌剧史上,《党的女儿》堪称一座丰碑,30年前的高峰之作,30年后再攀高峰。经典回归不负众望,视听审美焕然一新。国家大剧院新版以其优异的艺术品质,用忠实的传承与积极的实践为“守正创新”树立了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式的一面大旗。

紫茵/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