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讲堂|建立演奏中的路线规划意识
2021-08-06 12:2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有些演奏家的左手动作科学、精准,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仿佛工厂里机床上的机器人。这样键盘一般的左手,让很多学琴的人羡慕、追求。

一些人把这样出色的机能归结为天赋使然,或归功于大量的肌肉训练。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开始重复肌肉训练之前,要有明确的路线规划意识。比如说,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游玩,除了规划好要去什么景点之外,还需要设计好交通路线:如何从酒店到达A景点、从A景点到达B景点等。交通方式可以选择步行、骑行或乘车。如果只规划要去某几个景点,却不规划如何从A景点到达B景点,就是准备工作没有做足。

对应到左手技巧上,我们演奏一串音符,要知道是怎么从第一个音到达第二个音。在使用的工具方面,可以选择小把位(相当于步行)、大把位(相当于骑行)或换把(相当于乘车)。如果只知道“后一个音比前一个音高”,或者“需要换弦然后往回挪一点”,就是规划不明确。如果“我先往那边挪挪,到了听听声音,发现不准了再调整”,这就类似于“下一个景点咱们先往西边走,快到了再问”。

以一条降A大调的音阶举例。首先看音符上方的第一套指法:从第一个音开始规划:“降la”到“do”是大把位,“do”到“降mi”是大把位,“降mi”可以通过1指平移找到。从“降mi”到下一个“降la”是个比大把位远一个“格子”的距离,所以应该大大方方地选择换把,而不要硬撑。从“降la”到“do”是小把位,从“do”到“降mi”是小把位,手型需要快速清除大把位“撑开”的肌肉记忆,缩回到舒服的大小;从“降mi”到最高一个“降la”就是个远距离的大换把,不需要特别规划,大量训练即可。

可以看出,真正需要重复肌肉训练的只有最高的两个音之间;而其他音之间,可以通过头脑中先行的、清晰的规划,来节省大量的训练时间。

再看音符下方的第二套指法。这里最高的三个音,从“do”到“降mi”是个大把位,通常我们习惯的大把位是撑开1、2指,中指靠在无名指上;但从“降mi”到“降la”却需要撑开2、3指,让中指靠拢在食指上,这种手型对学琴者是个比较大的挑战,需要大量练习。

上面所说的指法路径规划,是笔者个人习惯的演奏和教学方法。有一些其他流派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学生的手如果足够大,可以使用“超级大把位”,即比正常大把位更大一格,来连接更远的音,例如,从A弦第一把位1指的“si”,直接撑开4指达到“mi”。也有一些老师认为,如果学生手比较小,可以利用小换把来解决大把位,或者边撑边换。这些方法也各有道理,读者还是以自己老师的教法为准。

在具体的路线规划方法上,老师们也许各有高招;但无论如何,演奏规划的意识一定要有。如果在演奏规划上花足功夫、用足脑子,就可以在肌肉训练上节省时间和遍数。

吴临风/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