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如何破解35年前集体搬迁“大好事”却引发的高额诉讼?
2021-09-07 10:3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日前,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受理了一起申请监督案。但凡是走到申请监督这一步的案件,那都是经过基层法院一审,中级人民法院再审,甚至高级人民法院终审这几步,但是当事人依然不服判决的,才会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今天这起案件是一场时间跨度长达35年的案件,这起案件的大背景,就是北京发展的一行深深足迹。

这是一片价值8600万的残垣断壁。这是一场时间跨度长达35年的诉讼。

一场官司,直面人心。8600万的高额索赔,能否得到支持?从一个小村落的变迁,看大北京的变化。

▲图为市检一分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高祥阳主持检察听证会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城正西偏南,这里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多山,是门头沟区最显著的自然特点,全区1455平方公里,山区占据了98.5%。

不久前,记者前往门头沟区定都峰,沿着山路一路向山上开,会发现几处破败的村舍。

这些旧村舍是门头沟区艾洼村的旧址。曾经,这里吃水靠人挑,用电非常困难,因为山高路远,孩子上学也是个难题。所以在1986年,政府将全村43户人集体搬迁到山下,说起那次搬迁,村里的老人家董老现在还记忆犹新。

自从搬到山下后,困扰艾洼村几辈人的用水用电难、教育交通难得到了根本解决。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2010年,因轻轨S1线工程建设的需要,艾洼村又整村搬迁,全部回迁至曹各庄社区。35年间,艾洼村历经两次搬迁后,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可是,谁都没想到的是,35年前的那次集体搬迁,居然引发出一场总金额高达8600万的诉讼。

35年前的案子追根溯源,并非易事。

80年代初,城市规划法才刚刚出台,“拆迁”这个词还不为百姓所熟知。

随着时间推移,城市建设的加快,当年的羊肠小道变成了柏油马路,电网和移动网络也覆盖了青山的每个角落。这时,一些艾洼村村民发现自家在山上的老宅没拆,稍加修缮仍可以住。

就这样,部分村民过上了夏天上山纳凉,冬天回城取暖的生活,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近几年,门头沟成为北京生态涵养区,这是门头沟区向前发展的重要一步。

2018年,在门头沟区永定镇政府的组织下,对山上的26栋老宅进行了强拆,其中11户起诉镇政府,认为其强拆违法,要求镇政府赔偿房屋价值及其它损失。

这场官司,11户村民一连打了三年,在赔偿请求一再被驳回的情况下,11户村民于今年向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提起监督申请。

6月24日,这场听证会正式开始。11户村民的代理人阐述了第一个观点,山上的老宅究竟属于谁?

申请人认为,当年村委会没有强制收回房屋,那就意味着村民对于祖宅还拥有所有权,为了厘清事实,检方邀请一位村里的老人家以证人身份列席听证会。

董老详细的回忆了当年全村搬迁的过程,他说,即便村里没有说收回山上的房屋,但是老百姓心里都明白,山下给了你宅基地,山上的宅基地就要收回,因为“甘蔗没有两头甜的”。

周光权,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的法学专家,在听了各方观点后,他主张要着重理解判决中“集体搬迁”的意思。

山上祖宅的到底归谁所有,这一点在听证会上愈辩愈明,接下来需要讨论的就是11户村民提出的赔偿问题。

很明显,如果抛开土地的价值,这片残垣断壁很难价值百万,但是村民执着要赔偿的原因,就是在2018年,11户村民起诉镇政府强拆行为违法时,法院判决镇政府败诉,也就是说法院认定镇政府的强拆行为违法。但是违法和赔偿可以划等号吗?

▲图为市检一分院第六检察部主任李显辉办理案件

经过几轮协商,以及第三方听证员的法律解析,11户村民表示通过这次听证会,了解了法律规定,知法懂法了。最终,双方同意和解。

检察听证让案件当事人解开了心结,这场时隔35年的纠纷终于落下帷幕。三十多年来,百姓的生活随着城市的发展越变越好,从原来破败村舍,到现在规划整齐的社区;从原来的羊肠小路,到现在交通路网的发达,无论从哪方面比较,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有一部分人要服从规划,涉及到拆迁等问题,政府组织的拆迁也有程序不当的时候,但此时,法律就是保障百姓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

文章来源 | 法治进行时、北京市检一分院


作者: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