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这么多年终于见到你了……”9月16日,离家20余载的王德明(化名)终于与亲人再度重逢。兄弟、叔侄相见,简单的话语和脸上止不住的泪水,诉说着这份来之不易的久别重逢。“能够找到我大爷,真是做梦都没想到,太感谢你们了。”王德明的侄子王奕水说。
背井离乡20年
事情还要从20多年前说起。王奕水介绍,当年家里穷,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大爷就带着年仅5岁的他外出流浪乞讨,几经辗转,来到北京。
在北京,他们吃的是垃圾桶里的食物或者早餐摊别人吃剩的饭;睡的是天桥下或是公园长凳。王德明是一个聋哑人,眼睛看不见,智力也有障碍,王奕水就是他的眼睛和嘴巴,也只有王奕水能用特殊的方式和他交流。就这样,流浪了一段时间,到了王奕水该上学的年纪,王德明把他送回了商丘,从此便杳无音讯。
抽丝剥茧找信息
2006年3月3日,王德明被朝阳区救助站救助,后于2019年7月30日转至京外托养机构——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托养安置。智力障碍、聋哑、失明,这给寻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虽然想尽了各种方法,但长期没有实质突破。不甘心的工作人员再次拿出了王德明的档案,恨不得一个字一个字地抠,终于通过东拼西凑,得出王德明可能是河南省商丘市人。
北京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张正中立即联系爱心民警进行定点人像比对,但未能收到任何信息。张正中又找到河南寻亲志愿者帮忙,志愿者带着照片进行实地走访核实,通过当地派出所和村支书确认,最终确认王德明是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并辗转联系到王德明的侄子王奕水。
一哨吹醒“梦中人”
9月16日,王德明的弟弟王合义、侄子王奕水怀着急切的心情来到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见面的刹那,弟弟、侄子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冲上前去,抱住了王德明。然而,王德明毫无反应。这时,王奕水捧起了王德明的手,在所有人的疑惑中,把他的手握成了一个空心拳头,并对着手心吹起了口哨。“听”到哨声(感觉到吹手气息)后,王德明仿佛睡醒了一般,自己也对着手心吹起了口哨,嘴里嘟嘟囔囔,并用手摸了摸王奕水的后脑勺,发出了笑声。王奕水说,这是他和大爷独特的交流方式,只有彼此知道其中的含义,小时候,大爷也经常摸他的后脑勺,笑话他是一个大平头。看到这一幕,在场的人员无不动容。一个被救助了15年,无法用任何方式表达自己情感的人,一个小小的口哨,唤起了他内心最深层的记忆。
王奕水介绍,父亲王合义因车祸小腿有伤,干不了重活,只能在村里打打零工;大哥跑运输,需要照顾家里两个小孩;二哥精神二级残疾;自己视力障碍严重,只能靠盲人按摩赚取一点微薄的收入,而妻子腿部有残疾,还有一个5个月大的孩子需要照顾,家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这么多年来,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寻找大爷。
考虑到当地恢复户籍、办理社会保障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张正中主动为其开具了救助证明,并为其讲解了国家相关救助政策,同时积极为其争取基金会的帮扶资金。
“不管寻亲路有多苦,寻亲专班也一定会坚持到底。”张正中介绍,“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寻亲专班成立以来,在综合运用DNA比对、人脸识别、人工问询、‘互联网+’等方式开展寻亲的基础上,创新性地采取试送、聘请专家问询、口音辨识、挖掘历史信息链等方法,共帮助1084名长期滞留受助人员寻亲返乡,救助时间最长的达21年。”
文字:《北京社区报》记者 任可馨
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