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英模|学习“正义之星”精神 汲取榜样力量
2021-10-11 14:5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京高院民三庭 焦彦

国庆假期宅在家里观看了由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新闻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联合拍摄的六集系列专题片《正义之星》。系列专题片讲述了人民法院18位英模法官的故事。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赵鑫、周春梅、王小莉、范红海、罗光黔、杨军、周淑琴、黄志丽、邹碧华、陈海仪、亓民川、陈辽敏、彭鑫亮、吕仙华、郭兴利、姜颖、肖海棠、沙丽……一个名字就是一颗星,群星璀璨,燃亮正义的天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他们一直的信仰,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坚持公平正义是他们的目标,忠诚履职,担当实干是他们的自我要求,他们以崇高的法治信仰,深厚的为民情怀,忘我的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壮美乐章。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首播中赵鑫、王小莉、周春梅三位法官的事迹让我感受到了法院人坚守信仰的执着初心。从11年坚守守护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的赵鑫,从右手大部分功能丧失的残疾人成长到一名人民法院的法官再到优秀法官、自强模范的王小莉, “春梅纵是侠骨香,不受尘埃半点侵”拥有女侠梦的周春梅。他们将守护公平正义奉为毕生的信仰,作为公平正义的守护者,他们时刻为信仰奉献自己,守护人民的权利,捍卫司法的权威。

罗光黔、范红海、杨军三位法官的故事,彰显了法院人“浩然正气”的职业操守。无论是在法院日常案件审理工作中,还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重大行动中,他们用卓越的职业素养、忘我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担当意识,主持正义,服务大局,成为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坚定捍卫者。

邹碧华、周淑琴、黄志丽三位法官的故事让我感触到我们法院人的“温情温度”。无论是“燃灯”司改的邹碧华,还是情洒乡野、心系山村的周淑琴、黄志丽,面对社会利益多元化、矛盾纠纷错综复杂的局面,他们都能及时调整思维模式,不断在实际工作中摸索总结经验,锐意改革,推陈出新,独创审判工作方法,让法律有力度,更有温度,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陈海仪、陈辽敏、亓民川三位法官的故事,让我感悟到法院人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情怀。他们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调解矛盾,化解纠纷,以真情排民忧、解民难。他们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为构筑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默默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正义之星》第五集的三位主人公分别是用温情化解家事纠纷的“双语法官”吕仙华,深入田间地头的“背篼法官”郭兴利,法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彭鑫亮。他们扎根基层,不忘初心,无私奉献,践行使命,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他们坚持公平公正审判,用实际行动守护万家和谐;他们坚定理想信念,让法治的阳光照耀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正义之星》第六集《面向时代》讲述了“肖海棠、沙丽、姜颖”三位法官的故事。肖海棠面对全球通信领域审判难题,她不负时代重托,以国际视野和中国法律语境相融合的司法裁决,向世界唱响了中国法治的最强音。沙丽主审涉网知识产权案件3000余件,其中不少案件都是首开先河。从我国第一个知识产权审判庭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立再到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姜颖见证了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的飞速发展。肖海棠、沙丽、姜颖三位法官作为新时代司法审判的创新实践者,他们忠诚履职,奋发有为,走在了中国司法建设的最前沿,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法官的智慧和担当,树立了中国司法良好的国际形象。

作为新时代法院人,我想我们应该学习“正义之星”精神,汲取榜样力量,学习他们信仰法治,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学习他们心系群众,做司法为民的践行者;学习他们拼搏奉献,做法治社会的奋斗者,永远保持对法治梦想的忠贞与坚守,用行动肩负起社会的责任和司法担当,为新时代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姚日辉


作者:

京法网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