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品开启创作探索新路径
2021-12-10 15:0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音乐会后,作曲家们与乐团合影

12月4日,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与中国音乐创作中心联合举办的“和乐中西,融创未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厅举行。音乐会由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奏,上半场由林涛指挥,下半场由杨力指挥。

本次音乐会体现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追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中国优质当代音乐文化为基石,借鉴吸收西方优秀音乐文化在世界上发出“中国声音”,用当下的创作探索未来音乐创新之路。

集中展示新作品

上半场演奏的第一部作品是于梦石的《长青马》。作为一位蒙古族作曲家,虽然没有从小生活在草原上,但草原精神让于梦石始终对民族文化有着深深的眷恋。《长青马》原是科尔沁的长调,于梦石以交响乐队编制和当代作曲技术对它进行了“包装”,但仍尽量保留原生态的味道以及民族音乐最本真、最打动人的部分。于梦石提到,作曲家周湘林曾说过,“民族音乐就如同一颗宝石,不应将它切割、雕刻,而是应该为它挑选合适的鹅绒布,选择合适的灯光为它打光。”首席大提琴在舞台上使用了两把琴,一把用于和乐队合奏,一把用于独奏。“首席大提琴犹如马群中的头马,一领众和。改变了用于独奏的大提琴定弦,把D弦变成E弦,两个E弦带来八度的纯音响,让大提琴的声音更加贴近马头琴的声音。”于梦石介绍,作品中打击乐的分量也很重,“打击乐犹如生命的呐喊,带来音乐性格的反差。”通过反衬手法,在弦乐、铜管的铺垫下,打击乐每一次出现都是打断式的,带有强烈反差,与大提琴的演奏穿插进行。在创作意图上,于梦石希望自己的作品是雅俗共赏的,“即便这是一场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的音乐会,我也希望作品不仅寻求复杂的技术,也应该与不同的观众群体都产生共鸣。”

第二部作品是代博的《Saudade(追怀)——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Saudade是一个葡萄牙语词汇,这是一个用其他语言很难直接进行翻译的词汇,它所感怀的既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未来,可以是对自己不曾拥有的事物表示遗憾,甚至也带有犹豫、压抑的情感在其中。“经历疫情,我们都很怀念更自由的过去。对于过往的怀念,也是一种向往。”代博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期间,与众多小提琴专业的学生都很要好,彼此间也有很多合作,因此小提琴也是他非常熟悉的乐器之一。但近十年他都没有写过小提琴作品,“2011年,我写过一部小提琴与乐队的作品,但自己并不满意。之后十年,既没有特别好的机会,我也觉得自己酝酿得并不成熟。”因此,得知这次将举办“和乐中西 融创未来”音乐会后,代博觉得是时候可以再写一部小提琴与乐队作品了。该作品由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党华莉演奏。作品营造了一个并不和谐的世界,凌乱、嘈杂,仿佛走进一片残垣断壁的废墟。在乐队的无序中,小提琴独奏带来的有序显得格外珍贵,也带来一丝希望。

下半场的第一部作品是史付红的《太阳下的风景》,这是一个三管编制的乐队作品。此前,在她的作品《聆听城市》中,史付红探讨了人与城市的关系,在《太阳下的风景》中,她更多地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们与疫情相伴的这两年里,我们学会了要更多地关注自然。极端天气的增加,更是自然对人类发出的警示,让人类反思哪些人类活动与地球生态发展之间存在矛盾。我们应该学习少数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保护、谦恭。”在作品中,史付红用到了很多低音乐器,如低音铜管和低音木管乐器,带来原始的感觉。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打击乐器,开篇和结尾部分通过颤音琴、管钟等乐器,营造出金灿灿的光感,与作品名称相呼应。中国鼓的滑音、小堂鼓的滚奏如同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又风驰电掣般地远去。作品中段,弦乐的高泛音、拨奏和管乐的线条感,带来忽明忽暗的色彩。最后,稍显俏皮的音乐带来积极的感受,也让听众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憧憬美好的未来。

常平带来的新作品是钢琴协奏曲《未来之城》。“作为一位作曲家,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融,以及科学发展、科技进步、未来生活等方面都充满兴趣和期许。”偌大的城市,一切都在有序中运转,这集中了人类的智慧,也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秩序。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上,生活也总会带来缺失感和失落感,如何平衡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是需要去思考的。在《未来之城》中,常平展开一幅高速发展的宏图。作品由青年钢琴家权洪波担任钢琴演奏,对权洪波的演奏,常平非常认可,“他的技术成熟,而且对作品的理解、诠释都很到位,演奏也非常稳定。他的演奏把作品带到一个更广袤、遥远的世界。”

新形式焕发新光彩

《琴况二则》由贾国平创作,其中第一部分《太和》今年11月刚刚创作完成。第二部分《清调》是他1998年创作的作品,但始终没有在国内演出过,今年重新进行了编配。“在创作《清调》时我就想,中国人的创作得从中国的美学、中国的精神中去思考。过去,我们的创作是在音乐主题、角度上追求民族化语言。接触现代音乐以后我才意识到,我们的音乐创作应该从美学层面、文化层面聚焦声音。”《琴况二则》通过管弦乐音响造型的声音塑造方式,表达了《琴况》所蕴含的审美体验与超然意境。“古琴演奏追求二十四种美学境况,我希望可以把《琴况》写成更丰富的系列作品。”贾国平觉得此次音乐会的举办很有必要,“我在很早以前就希望能着手《琴况》的创作,但社会上的委约创作不可能给作曲家这样自由的空间,也会有时间限制。”正因如此,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与中国音乐创作中心联合举办的“和乐中西,融创未来”才显得弥足珍贵,“希望国内乐团能为更多作曲家提供自由的创作空间和时间,也能给出更多时间对新作品进行排练。”

当晚演出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秦文琛的舞蹈组曲《伶伦作乐图》。作品创作于2018年,灵感来源于黄帝令伶伦仿凤鸟的啼鸣定十二律的传说。这是秦文琛近年来颇具代表性的管弦乐作品,此次演出的是他重新创作的版本。作品分为五个段落,以不同的音响效果带给听众完全不同的音响体验,既有古老、原始的味道,又有生动形象的画面感。秦文琛期待未来这部作品能够结合现代舞,进行更全面的展示。

构建健全音乐创作体系

在音乐会现场,台下一些观众一边欣赏,一边手持手机记录。因为本次音乐会同时也向中央音乐学院所有学生开放评论,学生们都可以通过写乐评的方式参与中央音乐学院首届音乐评论比赛。评论对象既可以是其中某部具体的作品,也可以针对全场音乐会或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贾国平介绍,首届音乐评论比赛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研究中心、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创作中心联合举办,旨在通过音乐评论比赛推动当代音乐创作的发展和繁荣,进一步提升音乐评论的水平,培育优秀的青年音乐评论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音乐生态和学术氛围,让音乐创作、音乐演奏和音乐评论三者结合,全面推动音乐行业的完整性。乐评比赛结束后,将汇总其中涉及的关于音乐创作的相关问题,聘请行业专家开展“中国音乐创作未来风格与发展路径探索”课题研讨。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提出,中央音乐学院在“十四五”规划中要做到“出思想、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出模式”。秦文琛也提到,此次原创作品音乐会和音乐评论比赛是“中国音乐创作未来风格与发展路径探索”课题的序文,更多的探索和讨论将在明年举行。

纪晨 文/摄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