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花火,照亮青春与匠心|乐评
2021-12-26 18:3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这是张橹首次指挥广州交响乐团乐季音乐会,他以指挥、独奏的身份开启他与乐团的全新合作,意义不凡。音乐会三首作品来自两位在20世纪叱咤风云的俄罗斯作曲家。透过这场音乐会,以及此前广州交响乐团与一众新生代中国指挥家的演出,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幅渐渐成型的、代表着新一代中国指挥力量的音乐版图逐步形成。

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是中国乐团经常演奏的作品,说是脍炙人口也不过分。张橹在这首三天写成的经典作品的演绎中,体现的是带有重新审视与个性化的处理。序曲引子的处理如号角花彩般绚烂,但步伐沉稳、力量沉雄,与随之而来的呈示部的急板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这首作品虽然是“流行”的短篇管弦乐作品,但能够在小篇幅里面呈现出新的理解,并且认真严肃对待每一个细节的演绎并不算很多。相信观众能够从这种精彩的演奏中,更好读懂“真正的快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的含义。在整首序曲的演奏中,乐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字斟句酌,沉实饱满,没有流露出丝毫应景式的轻佻。

同样是肖氏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在张橹和乐队小号声部首席胡剑的演绎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张橹和胡剑的合作是令人满意的。他们二人的合作不仅克服了作品多处出现的乐队与独奏在节奏上难以咬合的段落——这在第一乐章尤其明显——而且,各自在音乐性格的刻画上,都经过深思熟虑,小号倾向于辛辣的、突如其来的、莽撞的个性,和钢琴表现的幽默、善感的气质相映成趣,又互为推挽角力。对于乐队而言,贯穿整首作品的演奏都非常稳定、扎实。弦乐声部,尤其是一提声部的演奏令人眼前一亮,肖氏作品中惯常的锋利的、切割的音色得以保留之余,我们还能听到弦乐的演奏中有一种温暖又具包围感的情愫在音符的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如同摇曳的烛火,照进人心。此外,作为一位出色钢琴家,同时也是室内乐积极推动者,张橹尽管和乐团合作的次数不算特别多,但经过数日的排练,他在这首作品中与乐团共同呈现出一种具备室内乐气质的对话感,令人欣喜。而这种演绎倾向对于这首带有新巴洛克印记的作品,也是一种特别的致敬。

下半场的《彼得鲁什卡》,张橹选取的是1947年修订的版本。这一版本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为了让自己的指挥工作“更有效”,而作出了简化修订。然而,从另一角度审视,也可以视为作曲家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思虑、实践,对管弦乐语言有更深理解之后,对作品进行的另一次创作。

张橹指挥广交演出的《彼得鲁什卡》是具备整体感的一次演绎。贯穿其中有一种戏中戏的临场感,听者一时似透过人偶操控者的视角审视作品,一时则如同观看木偶戏的观众一样随着戏剧变化心潮起伏。这场演出是面面俱到的奇妙体验,无论是人群场景中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呈示,还是在第一场、第二场戏中的生动的形象刻画,指挥家和乐团都给予了非常直观有效的表达。而最重要的是,乐团和指挥对节奏和分句有非常敏锐的关注,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执行令演绎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立体的效果和意境,第一场中脍炙人口的俄罗斯舞曲就是非常典型的范例。纵观整首作品的演绎,铜管声部和打击乐声部值得很高的赞誉,他们在点染作品滑稽、紧张、辛辣、错愕这些有鲜明感情色彩段落的时候,能够给予观众恰如其分的感官的刺激。作为年轻一代的指挥,张橹对音乐理解敏锐又成熟,聆听者从他指挥的下半场作品《彼得鲁什卡》中特别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情感的丰富和敏感,这在表现彼得鲁什卡这个角色本身具有的脆弱、善感、多面的性格时,尤其具有说服力。

从之前马勒音乐深沉凝重的语境中走出,广交和张橹的演绎堪称微言大义,在纷繁复杂的管弦乐色彩和技巧背后,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俄罗斯音乐在20世纪的演变;而从广交与一众年轻指挥家的演出中,我们也看到中国年轻一代指挥家的“蝶变”。

翟佳/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