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继承了爷爷的手艺,把“胡琴医圣”的技艺传下去
2022-02-17 17:4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许易东制作京胡琴筒

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院内北侧有一排平房,其中一间小屋是洪派京胡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许易东经营的民族乐器修理部。十来平米的小屋堆放着各种工具与乐器,四周墙上悬挂着琴师题字,如姜凤山的“琴技超群”、燕守平的“制琴圣手”,以及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胡制作技艺”的牌匾。近日,这项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第一个京胡制作技艺。“到了我这辈,几乎没有人去继承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这是很可惜的事情。爷爷的手艺总得传下去。”80后制琴师许易东曾在这间小屋跟随爷爷许学慈学习京胡制作技艺,如今,他继承了爷爷的手艺,独自经营着这间民族乐器修理部。

制琴必须沉下心来

许易东的爷爷许学慈是京胡制作大师,在业内获有“胡琴医圣”的美称。1950年,许学慈师从资深教师方椿树、傅励山、张鹏达等人,全面系统地学习京胡等民族乐器的制作、修理技艺;1960年成为洪广源的亲授弟子,学到京胡制作的独门绝技——京胡传统“八卦法”蒙皮技术。许学慈全面传承了洪广源派京胡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每一道工序均为手工制作,制作过程全部凭眼观、手触、耳听进行,严格把握选材、选料过程和制作工艺程序,针对不同的需求制作不同音色、音域的京胡制品。他把这套严谨、科学的独门制作技艺传给了他的孙子许易东。

许易东在爷爷身边长大。爷爷爱听戏,他跟着听,爷爷在家做琴,他在旁看。“做琴像做手工一样好玩。”出于好奇,许易东也跃跃欲试。许学慈便会教他一些,但是并不强求他接班,因为,制琴是艰辛、枯燥的工作,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很难坚持下来。高中毕业后,许易东决心跟随爷爷系统学习京胡制作技艺,“刚开始学的时候,我在工作桌前坐都坐不住,老想着去外面的球场打球。但是,制琴不能浮躁,必须沉下心来。”

实践中领悟爷爷的制琴技艺

当真要学习这门手艺时,许易东发现爷爷对自己的要求立马严格起来。爷爷总叮嘱他,既然干了这行就必须认真对待。京胡由琴筒、琴担、琴弦等几个部件构成,结构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好一把琴却是学问。“做琴需要时间的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很多东西是理解不了的。每个要领都要在实践中去总结和体会。”许易东在一把把京胡的制作、修理中,领悟爷爷的京胡制作技艺。比如,许学慈首创的琴担向后弯曲工艺。

传统京胡制作,琴担烤直即可。琴师的京胡由于常年演奏,琴担在琴弦的拉力下,向前弯曲。这时,京胡会出现调门吃力、音色不好、音准不稳等问题。许学慈将京胡的琴担向后调弯,根据材质、调门的不同,把琴担向后调整到适合的弯度,首创了琴担向后弯曲的工艺。适当的弯度不仅能够让京胡避免上述的问题,一些历史名琴经过调弯,还能重现曾有的最佳音色。而弯曲的分寸,不仅需要许学慈的传授,更需要许易东在长期实践中自己去领悟。

竹子是“活”的,不能用“死”标准

不大的民族乐器修理部堆满了竹筒、竹竿、各种工具,以及等待修理的民族乐器、正在制作或已经完成的京胡。在许易东手中,竹筒、竹竿都是“活”的,不能用“死”标准去对待。烤担子、截长短、钻眼、打磨……制琴中每个环节都非常关键,京腔京韵就藏在这些繁琐的细节中。“竹子质量、质地、枝节比例等对京胡制作都有影响。500根竹子也就能挑出10根制琴用,价格贵点也要买好的。”如今,许易东就像爷爷当年一样,每天修琴、制琴,全年无休。在小屋旁边有一间打击乐琴房总在排练。但是,许易东并不受影响,只要工作起来,便听不见旁边喧闹的排练声。每个月除去维修乐器,许易东还可以制作大约6把新京胡。

燕守平题字“制琴圣手”

姜凤山的“琴技超群”、燕守平的“制琴圣手”……这些悬挂在四周的琴师题字,是来自业界的认可。姜凤山是梅兰芳的琴师。许学慈曾为梅兰芳京胡伴奏的三代琴师徐兰沅、王少卿、姜凤山制过琴。此外,京胡大师杨宝忠、王瑶卿、何顺信、王瑞芝、李慕良、沈玉才、黄天麟、迟天彪、吴炳璋、燕守平等都曾找许学慈做琴或修琴。现在,除了琴师和发烧友,一些乐器收藏者也慕名来求琴。“因为爷爷带来的光环,我并不缺活儿,但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最终还要看自己的技艺,如果技艺不行,人家也不会再来。”在日复一日心无旁骛地修琴、制琴中,许易东谨遵爷爷的教诲,磨练制琴技艺,包括琴担向后弯曲,京胡上漆,京胡琴筒后口“圆截面”,月乌木、红木做轴料等许学慈首创的工艺。前不久,京胡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让许易东很受鼓舞,更坚定了把爷爷的制琴技艺继承下去的信念,“做好本职工作,精益求精”。

卢旸/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