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中的姑苏音景|乐评
2022-02-19 20:2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苏州交响乐团携手评弹艺术家周三博与上海歌剧院合唱团演绎《世纪波光》


2月12日,指挥家陈燮阳执棒,携手苏州交响乐团带来了正月里的首场演出。本场音乐会演出的曲目,是由五位中国当代作曲家姚晨、张昕、李劭晟、黄凯然与陈强斌,为2021第二届苏州金鸡湖作曲比赛以及建党100周年而作。作曲家们精心巧妙地以现代音乐语汇描绘他们心中的苏式园林、山水、评弹、昆曲等,在苏州传统文化之间自如穿插。

上半场以作曲家姚晨的作品《造园》开场。长期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节及音乐厅的姚晨,常因其跨文化的审美以及熟谙中国文人音乐清幽超然气质的创作被乐界赞誉。曾短暂在苏州生活的经历,让姚晨对姑苏城主题的创作情有独钟,继2015年为苏州沧浪亭创作《沧浪,沧浪……》后,时隔6年,一部基于苏州园林意象的《造园》问世。根据作曲家的自述,《造园》旨在“声音的世界里开天辟地,叠山理水,种花植木,用音符创作旋律与和声,犹如经历每一座园林在社会兴替之间的命运”。乐曲随着竖琴自由的琶音进行,开启了“园林音景”的序幕。在配器上,姚晨尤为注重对多元音色组合的细腻把握,以长线条渐强推进后骤然希声;多条旋律线彼此交织,时而显现,时而隐伏,营造出前与后的空间感以及新与旧的时间体验。这些都与姚晨长久以来对音乐独特的感性认知密不可分。

青年作曲家张昕的《幻石》创作灵感来源于苏州太湖石。作为四大奇石之首的太湖石,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被视为祥物:不仅是富贵的象征,也代表着灵秀脱俗的文人风骨。张昕试图挖掘太湖石背后更多的文化含义:透过太湖石经自然鬼斧神工的锤炼过程,展现苏州千百年来的历史光影变迁。作品围绕昆曲的一组四音列展开,分为两个部分:从第一部分对山石抽象的音响描摹转向第二部分形象的旋律叙述。首先第一部分中节奏复杂多变,对演奏者来说是一个挑战,但在陈燮阳镇定的指挥下,苏交演奏员们完美演绎。数次起伏的弦乐旋律线与钢琴重复滚奏,将音乐推向高峰,转向第二部分对舒缓婉转水磨腔的描摹,恍如才子佳人重温隔世旧梦。

随后上演的两首是青年作曲家李劭晟的《霞衣天云作舟行》以及黄凯然的《逐梦》。相较于开始两首,这两首作品旋律性更强,能够产生更多的记忆点。前者《霞衣天云作舟行》特邀中国香港词作者叶静桐作词,女高音歌唱家何晓楠演唱。诗意的歌词呈现出姑苏城的烟火气息。整首作品交响乐队与声乐衔接得流畅自如,一气呵成。作为上海歌剧院第六代“江姐”扮演者,何晓楠在这部作品中的表现,一如既往地稳定出色。《逐梦》主题性旋律发展明晰,是一部流畅度和完整性都很高的作品,作为上半场的终曲恰到好处。

下半场仅为一首大型多媒体音乐作品《世纪波光》,由苏州交响乐团委约作曲家陈强斌作曲,王小龙与陈龙作词。在2021年6月苏州文化艺术中心首演后,该作品经陈强斌打磨再次上演,特邀出身评弹世家的艺术家周三博与上海歌剧院合唱团携手演绎,打造了一场跨界多元的舞台盛宴:合唱、朗诵、评弹、交响乐队、多媒体为一体,为观众营造沉浸式聆听体验。作品分为三个乐章:“雄关漫道”“姑苏画卷”与“新世纪”。个人认为,较为出彩的是第二乐章“姑苏画卷”——中国明清说唱艺术瑰宝评弹融合于西方古典交响乐,由以周调见长的周三博轻快地说唱,韵味十足。在苏交2016年成团之际,团长陈光宪曾提倡大力发展中国民族交响乐,将交响乐与苏州当地的评弹和昆曲相结合列为首要目标,致力于“把民族音乐通过交响乐团传播向世界”。显而易见,这样的愿景已然达成。

音乐厅中经典曲目的上演固然重要,但中国乐界仍需新鲜血液,金鸡湖作曲比赛的设立恰好为中国当代音乐作品提供创作的温床,期待更多新生代作曲家的作品问世。

孙嘉敏/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