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彰显大境界 军转民警的小故事
2022-01-22 10:4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昨日,他是铁骨铮铮、英姿飒爽的人民解放军;今日,他是头顶警徽、英勇无畏的人民警察。

他,就是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石榴庄站派出所地铁警务队的一名普通民警,朱连强。

这些年来,尽管朱连强身上的着装变了,着装背后的身份也变了,但是,他一心为民的初心没有变,他依旧是那个普普通通、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间的中国共产党员。

见微知著,朱连强常说:“群众的事情,哪怕再小也用心去做,哪怕再多也尽心去做,哪怕再难也想法去做。”

办好桩桩“小事汇聚成不凡成绩

朱连强用行动抒写“平凡之美”

熙熙攘攘的检票站口,左手提着包裹、右手牵着孩子的中年妇女,正手忙脚乱地从兜里掏出车票刷卡进站;被安检人员拦在站外的大学生,忙着从书包里翻出矿泉水瓶,拧开瓶盖边喝水边朝着工作人员点头示意;

急着前往火车站乘车离京、却找不到身份证的年轻姑娘,汗水顺着额头上的头发帘,一缕一缕地往下滴……这一幕幕,正发生在北京地铁十号线石榴庄站的站台。

石榴庄站毗邻宋家庄站、大红门站,自2012年12月30日启用以来,一直人流不断。站台上,只见一位身着藏蓝色布质警务服、左前胸上挂着一个黑色通讯对讲机的民警,正一边侧耳聆听、一边低头记录着丢失身份证的乘客信息,力求第一时间帮助失主找回身份证件。

他就是朱连强。47岁的朱连强1990年参军入伍,2012年,他从部队转业加入公安队伍,成为了负责驻守北京地铁站的一名普通民警

和电影大片中与歹徒搏斗的人民警察不同,作为地铁民警,朱连强每天经历最多的,就是物品遗失、家人走散、群众求助之类的“小事”。

按朱连强的话说,在地铁工作的这些年,既没有惊心动魄的侦查破案故事,也没有荡气回肠的豪言壮语。然而9年来,也正是面对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执着认真的态度,汇聚成了朱连强今天不平凡的成绩。

这些年来,朱连强先后荣获个人嘉奖3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荣获2020年“北京榜样·最美警察”第三季“服务民生之星”和总队2020年度最美公交卫士称号。

这份成绩和肯定,不断激励着朱连强用优质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任劳任怨、一丝不苟。

“多走路,才能第一时间给群众帮助”

朱连强为乘客提供问路咨询服务

工作中,朱连强立足岗位,从小事做起,把群众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为群众排忧解难近千余件,挽回经济损失百万余元,先后收到了群众赠送锦旗29面、感谢信73封。

为了及时高效地处置站内的突发情况,朱连强会尽量保证自己随时身处站厅内,一天下来至少要走两万步。他常说:“每天两万步,就是锻炼身体呢。”在朱连强看来,只有勤走路、多走路,走到群众身边去,才能在人民有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给予帮助。

2020年6月8日,还在草桥站工作的朱连强,就在走路巡逻时,为人民群众做了这么一件“小事”。

草桥站是换乘大兴机场线的枢纽,客流量大、站内路线情况特殊,急着赶飞机的旅客很容易忙中出错出现各种状况,其中丢失物品是最多见的。

乘客宋女士在乘坐地铁大兴机场线时,不慎将随身携带的首饰盒遗落在了列车车厢内,首饰盒中有一件首饰是宋女士婆婆给她的传家宝,总价值10万元以上。

朱连强接警后,立即查看监控录像,确定宋女士的运动轨迹后,第一时间联系机场线附近站点,不足10分钟,就帮助宋女士找到了遗失物品。望着失而复得的物品,宋女士执意要以现金进行酬谢,被朱连强婉拒。

接受采访时,朱连强笑言,帮忙找东西的次数多了,他也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工作方法,一旦有乘客遗失物品,一定要立刻展开多头寻找,最快只需要20分钟就能找回遗失的物品。

“为民服务没有暂停键”

群众的微笑是对朱连强工作的最大肯定

由人民解放军到人民警察,朱连强常说:“尽管我的身份变了,但是我对党忠诚的本色不能变。”

作为一名公交民警,朱连强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间,立足本职岗位,最大限度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

2020年3月19日,朱连强在地铁泥洼站巡逻时,发现一名9岁小男孩在站内长时间逗留,便立即上前询问情况,小男孩自称与父母走散了。经过进一步了解,朱连强发现小男孩情绪十分镇定,没有一点与家人失散的惊慌与着急,便耐心与小男孩慢慢沟通,小男孩终于说了实话,说自己是和家长负气而离家出走。

了解到真实情况后,朱连强立即与小男孩住处的居委会联系,并找到了其家长的联系方式,家长赶到站里后,对朱连强连连称谢。

每每面对群众的感谢和赞扬,朱连强总是微微一笑,又回到岗位继续忙碌地工作。他用自己特有的憨厚和朴实去回复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神圣使命。

作为一名常年扎根地铁的一线民警,朱连强的工作内容普通又平常,然而就像他自己常说的:“为民服务没有暂停键”,作为民警的他们,一直在服务群众的路上……

(北京政法网记者采访撰稿)


作者:

北京公交警方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