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奋斗的青春,书写新时代国戏青年的壮丽篇章——院长尹晓东在2023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023-06-29 11:5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各位老师,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贺2023届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开启人生新的航程。今年,学院共有523名本科生、128名硕士研究生、35名继续教育学生顺利毕业。在此,我谨代表学院向全体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悉心培养、关心支持你们成长成才的老师、家人和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年的毕业典礼,是疫情过后恢复正常学习生活以来的一次难忘相聚,显得格外珍贵。

过去的几年,党和国家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一直鞭策着我们不负韶华,奋勇争先。大家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各项重大活动中,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在座的不少同学见证和参与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系列庆祝活动,表达了对党和国家的无限热爱;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诠释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展现出国戏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

过去的几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惧艰辛,砥砺前行。2020年10月23日,在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国戏师生回信,充分肯定了学院办学取得的可喜成果,希望我们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们亲历了建校70周年“守正创新”大会,与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了“薪火相传”戏曲教育大展,增强了作为国戏人的荣耀感自豪感。我们学回信、践初心、担使命、作贡献,在建设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戏曲艺术大学的新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创造了不少新的业绩。

过去的几年,众志成城的抗疫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不怕困难,共克时艰。在同心抗疫的过程中,全院师生协力同心、守望相助,表达了抗疫必胜的信念和决心,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贡献了国戏力量。

今年学院毕业生中,涌现出不少先进典型。除了刚才发言的几位同学,还有获得国家奖学金、“梨花杯”团体奖项、考入本院研究生的京昆系本科毕业生宋艾雯;参加国庆70周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获得市级先进个人的音乐系研究生毕业生杨程怡;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录取的舞美系本科毕业生李玘;还有分别考入天津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田文溥、张书玉,等等。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还有很多,你们是国戏的骄傲。

同学们,今天的毕业典礼宣告你们圆满完成学业,将站在新的起点上去创造新的人生、新的世界。时代需要青年,也必将成就青年。你们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接力者、创造者和见证者。新时代新征程,希望同学们树立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让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即将走入社会的国戏人,应该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毕业之际,给同学们提几点希望:

一是以青春之理想,赓续历史文化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戏师生的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知道,戏曲发端于古代歌舞,在宋代以“杂剧”之名诞生。在其数千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形式自身所带有的文化基因不断地传承延续,使戏曲艺术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又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绵延发展至今的中国戏曲呈现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然而,面对新时代、新生活、新需要,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戏曲艺术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戏曲艺术的孕育、形成、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改革、创新的过程。在京剧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到余叔岩、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等这些著名须生,都是靠守正创新不断为戏曲艺术谱写时代华章的艺术家。

作为国戏毕业生,要坚持守正创新,处理好“守”和“创”之间的辩证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用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不断夯实自我、突破自我,学会“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推动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民族文化血脉不断延续、焕发新的生机。

二是以青春之奋斗,践行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戏曲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学们所熟悉的王国维和张庚两位先生,在推动戏曲理论研究与时俱进、开创现代戏曲史学方面为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20世纪,随着科学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传统戏曲逐步实践着现代转化,戏曲研究也完成了由古典曲学向现代戏曲史学的过渡。王国维以深厚的国学功力结合西方文艺理论、研究方法涉猎戏曲研究,实现了戏曲史学研究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张庚则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进行戏曲研究,提出了戏曲需要不断进行新的综合的戏曲发展观。戏曲艺术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归根到底要靠创新创造。

作为国戏毕业生,我们要学习前辈学者孜孜以求、追求真理的治学精神,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不断深化对文化艺术的规律性认识,使戏曲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用戏曲谱写当代华章,以国戏人的力量,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三是以青春之担当,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绵延不绝、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精神滋养,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底气。

今天的中国,“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中国大踏步前行的信心从来没有如此充足饱满,中国人民的精神从来没有如此昂扬焕发,这些都给予我们放歌新时代、抒写新时代的充沛自信、丰富灵感。

作为国戏毕业生,要用戏曲艺术表现好展示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精神面貌,用优秀戏曲作品画时代之像、传民族之神,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要让世界不仅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通过你们这代人让世界知道“戏曲中的中国”,更要让世界认识中国戏曲中烛照古今的思想光华。

同学们,宏伟蓝图催人奋进,青春使命无上光荣。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人民的事业寄托在你们身上。希望你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奋力书写新时代国戏青年的壮丽篇章!我衷心祝愿同学们,不负韶华,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作者:

中国戏曲学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