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案情
北京优合复兴门诊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兴门诊所)成立于2006年8月30日,注册资本为100万元,主营业务为医疗服务等。复兴门诊所的经营场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面向的客户主要为金融白领、留学生等群体,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客户资源。
2020年初,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复兴门诊所经营收入急剧萎缩,其股东投入大量资金后仍难以维持运营,无法按时支付房租及供应商货款,负债达2000余万元,存在明显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2020年11月13日,债权人艺融(宁波)文化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向一中院申请复兴门诊所破产重整。11月24日,一中院裁定受理该破产重整申请。
审理情况
本案在受理审查阶段,申请人作为债权人表达了愿意投入重整资金,参与重整的强烈意愿,且复兴门诊所债权债务相对清晰,重整可能性较大。但考虑到复兴门诊所系医疗机构,受疫情影响已停业近一年,且其持有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期临近届满。为有效识别重整价值及重整可行性,合议庭能动司法,主动与复兴门诊所的政府主管部门北京市西城区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取得联系,就投资人的资格要求、执业许可证的续期及暂停营业手续的办理等内容进行了沟通,确保后续重整工作的顺利推进。
重整期间
一中院指导管理人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并制作了重整计划草案。第三次债权人会议高票通过了重整计划草案。根据重整计划,职工债权获全额现金清偿。2021年5月21日,一中院裁定批准复兴门诊所重整计划、终止重整程序。2021年7月5日,管理人向一中院提交《重整计划执行情况监督报告》,称重整计划已执行完毕。一中院于2021年7月9日作出裁定,终结复兴门诊所重整程序。至此,复兴门诊所重整案顺利终结,债务人具有经营价值的营业得以存续。
典型意义
本案系一中院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积极克服中小微企业因其破产财产有限、可交易性差、对既有经营者依赖性强等特点,深入挖掘中小微企业自身潜力和优势,利用重整手段成功挽救中小微企业的典型案例。
实践中,中小微企业更容易受到疫情、经济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而陷入危困状态。近年来,受市场环境、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大,对于通过重整、和解、庭外重组等程序化解经营风险、债务危机的需求随之显著增加。但从现有破产法律规定和审判实践角度观察,虽然破产重整及和解程序的应用逐年增加,但传统的重整制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明显更适用于大型企业。因此,需要重点根据中小微企业的特殊属性和优势特点进行适配性甄别,“因地制宜”地提升中小微企业重整成功概率。
本案中,复兴门诊所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等经营许可,且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和营销渠道,一中院积极与政府职能部门沟通,准确研判债务人潜在价值,指导管理人采取市场化手段,公开招募战略投资人,确定一家具备一定的资产整合和业务优化优势的投资管理咨询类企业作为投资人,在充分保留相关执业和经营许可证的前提下,通过整合各方医疗资源,调整经营策略,借助“互联网+”,打造专业服务管理团队和医疗平台,保证了债务人的市场竞争力,较好满足了当地居民的专业化、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最终,重整计划获债权人会议高票通过,职工债权获全额清偿,因疫情致困的中小微企业实现涅槃重生。
供稿:北京破产法庭
编辑:方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