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一步救助” 彰显能动司法——北京一中院发布司法救助典型案例
2023-09-08 17:4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如何完善司法救助案件办理程序、细化救助范围和标准,确保救助的及时性精准性?如何畅通部门沟通渠道,做好司法救助“民心工程”?如何贯彻“应救尽救”“把好事办好”司法救助工作理念?9月7日上午,北京一中院召开司法救助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该院司法救助案件办理情况及创新司法救助工作机制的经验做法,同时发布刑事案件被害人司法救助典型案例。市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王清友,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三所扬尘管控专班班长李文凤受邀参加本次发布会。

“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北京一中院决定对35位申请人给予司法救助,共发放司法救助金198.6万元。”发布会上,北京一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程琥就司法救助工作情况进行了通报。程琥表示,开展国家司法救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一中院多措并举,通过审判、执行部门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移送救助线索、司法救助案件办理部门筛查相关案件当事人线索等方式主动开展司法救助。

北京一中院在司法救助工作中尤其注重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程琥指出,近一年半的时间中,北京一中院共救助未成年人5人、残疾人4人、老年人22人。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最大限度维护救助申请人的利益的角度出发,针对在司法救助案件办理中发现的刑事案件被害人遗体长期存放问题,北京一中院探索通过司法救助方式引导刑事被害人亲属配合处置工作机制,办理的首例此类案件入选全国法院司法救助典型案例,现已办结类似案件7起。通过司法救助解决刑事案件遗留问题,让逝者入土为安,了结救助申请人“心结”,弥合社会“伤口”。

发布会上,聚焦刑事案件被害人司法救助实践,北京一中院赔偿办主任胡华峰发布了六起司法救助典型案例。被救助人中,有因配偶遇害身心受到重创,自身经济存在困难却面临心脏手术的患者;还有尚未成年,母亲却受犯罪侵害死亡的在校学生;有中年丧夫的肢体残疾人;还有丈夫遇害自身受重伤的被害人。救助举措中,既有积极与妇联、残联、村社基层组织等协调,与社会救助相衔接,力求精准救助和综合保障符合低保、医疗救助、评残条件等特殊困难群体利益;也有赴当地调查走访,通过矛盾实质性化解,解决精神病患的监护问题,改善老年人医疗养老等生存处境。

扫描二维码

详读典型案例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司法救助彰显党和国家民生关怀,意义重大。“北京一中院秉持‘应救尽救’‘把好事办好’工作理念,用足用好司法救助政策,实施精准救助,创新救助方式,切实解决群众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司法救助工作要向前一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救助案件中感受到司法温暖。”北京一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马来客表示。

代表建言

王清友

听取了一中院司法救助工作情况及典型案例的通报后,我认为一中院在发放司法救助金过程中,合理确定救助金额并加快审批发放流程的做法十分可取,实质性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取得了良好的司法救助效果,体现了“把好事办好”的工作理念。建议一中院在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工作的同时,也注重开展政策宣传,让更多人民群众了解到这一政策,从而全面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应救尽救”。

李文凤

感谢一中院邀请人大代表参加案件新闻发布会,为代表履职提供了平台。通过听取一中院司法救助工作情况及典型案例的通报,加深了我对法院工作的理解。看到一中院在司法救助工作中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为刑事被害人提供司法救助,使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我感受到了人民法院以人为本和司法为民的情怀。我认为应该大力弘扬这些司法救助工作中的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完善这一机制,同时建议法院加强法治教育宣传,深入基层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助力法治社会建设。

供稿:北京一中院赔偿办

作者:齐伟娟 侯坤

编辑:孙慧


作者:

北京一中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