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宁:中西合璧的西洋画师(上)
2021-12-15 11:0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人物小传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意大利人,入华之初名郎宁石,乾隆后期固定称作郎世宁。康熙五十四年(1715)来中国,康熙五十九年(1720)抵达北京,在宫廷画院任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皆任宫廷画师,时间长达50多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病逝于北京,获赏三品顶戴。

他对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融中西方画法为一体,是中西合璧画法第一人。其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心写治平图》《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等。他参与宫廷珐琅彩瓷的绘制工作,其画作底稿影响了乾隆粉彩瓷艺术的全面转型,还参与圆明园中大水法景区的设计、西洋楼的绘画及陈设工作。

康熙五十四年(1715)八月的一天,紫禁城养心殿里静悄悄的。年过花甲的康熙皇帝打开一份广东巡抚送来的奏折,里面提到澳门本地商人带回两名外国人,其中一人叫郎宁石,是名画工。康熙皇帝非常欢迎有技艺的西洋人来宫廷服务。经意大利前辈马国贤的推荐,广东巡抚上奏获准后,郎世宁来到北京。经考核后,他被任命为画院处画画人。康熙皇帝可能想不到,这位年轻画工将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一抹独特的色彩。

郎世宁(袁琳 绘)

中西技法融合的《聚瑞图》

雍正元年(1723)八月,登基不久的雍正皇帝,正在养心殿欣赏一幅内务府刚献上来的名为《聚瑞图》的大型绢底水彩画。

画面正中是一个大花瓶,瓶中插着并蒂莲、双穗嘉禾、牡丹花,寓意“平安富贵”。牡丹花瓣用工笔线描加凹凸法晕染,而花瓶的高光、莲蓬的阴影又用了西洋绘画的光影技巧。雍正皇帝的目光最后转向画面右上方工整的宋体字署名:海西臣郎世宁恭画。

郎世宁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少年时代接受过严格系统的绘画训练。郎世宁接受美术教育的时间,正好赶上了巴洛克风格逐渐谢幕、洛可可风格登场的时候。因此,他的绘画风格留下了巴洛克和洛可可两种艺术风格的投影。

当时清宫内廷盛行中国传统水彩画,郎世宁擅长的油画对他们来说太过新奇,不好接受,内廷总是希望他依照中国画法来画山水人物。对初来乍到的郎世宁来说,这种要求太别扭了。比如,要他在不易着色的玻璃上作油画,或者在吸水极快的绢本上作水彩画。油画和水彩画画法原理相反。油画是在亚麻画布上一层一层往上涂颜料,不满意的地方可以反复覆盖修改,而水彩画从最明亮的地方开始设色,必须一气呵成,否则画面会显脏。经过多年努力,总算有了成果。雍正皇帝登基那一年,郎世宁终于献上了那幅熔中西技法于一炉的《聚瑞图》。

《聚瑞图》

雍正皇帝对这幅画的反应如何,我们暂时找不到史料记载。但是,在郎世宁献画之后的同一个月内,内务府就拨了6名学生来跟他学画。

年希尧《视学》的引路人

雍正四年(1726)的一天,郎世宁正在画院处画室中埋头为内务府发下的深远图画片勾线。门帘一掀,一位中年人迈步进来。一旁侍奉的学生低声告诉郎世宁,这是新上任的总管内务府大臣年希尧。

年希尧缓步走到郎世宁的画架边,负手而立,静静地看着上面的图样。突然,他眼光一闪,开口道:“郎先生这定点引线的画法,颇见精细,与焦秉贞先生所传不同,可否讨教一二?”郎世宁听到顶头上司居然一语道中关窍,不禁吃了一惊,搁下笔站起身来,微一鞠躬:“正是用的西洋透视画法,请大人指点。”从此,他们往复切磋的声音,不但出现在紫禁城这个小小画室里,还时时回旋在中海西畔蚕池口北堂的图书室中。

在郎世宁的帮助下,年希尧参考当时欧洲流行的绘画教材——《绘画与建筑透视学》,编订成《视学》一书。在序言中,年希尧追忆写作机缘,就说他以前琢磨透视法,用力很久,不得门路,还是在郎世宁的帮助下学会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并用于提升自己的画技。《视学》详细解释了定点引线、随形呈影两大西洋绘画透视法原理,展示了建筑、器物在各位置的透视图,以及如何求得准确的比例和大小。当时服务清廷的另一耶稣会士宋君荣返回欧洲时,便带了一本《视学》重修本,送给了英国皇家学会。

郎世宁在中国还有哪些有趣的经历,请您关注下期内容。

文章引自:《国际友人在北京》,北京出版社2020年版。


作者:

北京市方志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