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废除太监制度
庄士敦不仅是紫禁城高墙内的溥仪与外界联系的纽带,还对皇宫中许多事务的变革发挥了重要影响。推动废除太监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件。
庄士敦自从来到紫禁城后不久,就渐渐感到了太监制度的弊端。有一次,太监们直接找庄士敦要“赏钱”。庄士敦正了正帽子道:“给钱可以,但是你们要给我拿收据。”这种闻所未闻的言论让太监们面面相觑,因此对庄士敦十分不满。
庄士敦想:“我应该让皇上知道太监的危害。”之后,他经常同溥仪讨论此事:“皇上,太监制度是落后和不人道的,在当今的世界各国,大概也就只有中国的紫禁城里还保留着太监,这种制度在西方文明国家已被视作野蛮和荒谬的行为。皇上如果能遣散太监,皇宫也可以节省大笔开支,办事效率也能得到提高。”此时的溥仪,对自己这位“洋老师”言听计从,在生活上也处处效仿西方,听庄士敦这么一讲,也就越来越厌恶身边的太监。
激化事情的导火索发生在溥仪16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溥仪注意到了宫内的财产问题,同时他想到,之前庄士敦曾跟自己说过,在地安门的街上,新开了许多家古玩铺,有的是太监开的。于是,溥仪把庄士敦找来详细询问:“ 庄师傅,我想知道宫内究竟有多少财宝,被人偷去的有多少,你说的那些太监开的古玩店里的东西,是不是都是他们偷出去的。”
“皇上,您的担心是有必要的,太监一直是宫里的毒瘤,既然紫禁城外的祖业不能恢复,就先整顿城里的财产吧。应该查一查,以杜绝盗患。”庄士敦的建议让溥仪非常满意,一场清点很快展开。
这一查不要紧,宫里的盗案竟越来越多,就连溥仪买的钻石也被偷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清查开始没多久的1923年6月26日的午夜时分,一束火光从紫禁城西北角冲天而起。第二天大火熄灭后,建福宫早已变成了一片灰烬,里面的珍宝一并烧光。溥仪得报后愤怒地说:“我刚想查太监偷盗珍宝的罪状,他们就烧毁了建福宫花园毁灭证据!”之后,来讲课的庄士敦也得知了这件事,他宽慰了溥仪几句,也没有避讳“纵火灭迹”这一点,依然支持溥仪遣散太监。
1923年7月15日,溥仪下令,除留下100 余人服侍太妃以外,其余1000多名太监全部驱逐。不到一个时辰,太监们带着随身小包裹从神武门黯然离开紫禁城,中国历经2000多年的太监制度就此宣告瓦解。“取缔太监制度,是世人期盼已久的一件事,也是我开始在宫中服务时,力图达到的目的之一。”
引导溥仪剪了辫子
“位于紫禁城最深处的宫殿,与中华民国在空间上相距上万英尺,而不是仅仅几百码;在时间上相隔上千年,而不是同处于一个时代。”这是庄士敦所描绘的紫禁城内外的反差。一墙之外,是一个有上百万人口的城市,它已经出现了不少新的事物,萌动着新的思想;而里面,住着的是一个孤独的少年,他无法向外迈出一步。对于溥仪来说,庄士敦就是他观察外界的一扇窗口。
在庄士敦做“帝师”的5年中,他引导溥仪剪掉辫子,安装电话,阅读《新青年》,会见了包括胡适和印度文学泰斗泰戈尔在内的名人,以及一些外国使节。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的头脑中不断注入新的观念,甚至产生了废除特权的想法。
1924年10月,冯玉祥国民军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住进了醇亲王府。他为溥仪的安全不断奔走。那段时日,北京的公使馆之间、张作霖的府上,都有庄士敦的身影。最终,庄士敦帮助溥仪逃出醇亲王府,随后进入日本公使馆。在日本使馆逗留的3个月里,溥仪经常到英国使馆见庄士敦。不知在多少个傍晚,师生二人并步而行,不时抬头,便可望见那座黄昏中的紫禁城。
1934年,庄士敦在英国出版了他的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尽管他在北京的经历,主要是围绕清代逊帝溥仪展开的,而且对溥仪还有些留恋,但毕竟促进了现代文明在紫禁城的传播,改革了一些陋习。
文章引自:《国际友人在北京》,北京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