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会》的思想先锋
五四运动加快了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革命浪潮由此风起云涌,各种社团、学会、报刊纷纷涌现,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学说竞相登台。
1919年11月,瞿秋白和郑振铎、耿济之、瞿菊农等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旬刊。《新社会》发刊词指出:“中国旧社会的黑暗,是到了极点了!他的应该改造,是大家知道的了!……什么是我们改造的目的呢?我们向哪一方面改造?我们是向着德谟克拉西一方面以改造中国的旧社会的。我们改造的目的就是想创造德谟克拉西的新社会——自由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新社会。”
《新社会》一经刊行,就迅速引起广泛关注。《新青年》认为它是“一个最具有进步最切实的杂志”。
创刊不久,他们专门带着刊物到箭杆胡同面见陈独秀,征询他对刊物的意见。陈独秀认为,现在很需要有专门给劳动者和商界看的周刊和日报,以灌输新知识,希望考虑将《新社会》调整内容,变成一种通俗的刊物,并且就社会改革问题发表精辟见解。瞿秋白等人欣然接受。
瞿秋白是《新社会》编辑部的中坚力量,几乎每期都有他的文章,有时一期还有两篇。他先后发表《欧洲大战与国民自解》《中国知识阶级的家庭》《革新的时机到了!》等20余篇文章,猛烈抨击中国反动统治阶级和旧社会、旧道德、旧制度,表达建立美好新社会的强烈愿望。他呼吁国人要有世界的眼光,赶快觉悟,在风雨飘摇的旧社会里杀出一条血路,在黑暗腐朽的旧世界里放出万丈光焰。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920年3月,李大钊指导邓中夏、罗章龙等成立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不久,瞿秋白也加入这个研究会,开始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就像终于觅到了改造社会的那把闪着微光的钥匙。
此后,瞿秋白在《新社会》连续推出的《劳动专号》上,发表《谁的利器》《劳动的福音》《倍倍尔之泛劳动主义观》等文章,积极宣传马克思关于阶级和国家的理论,明确指出:改造社会必须实行“激烈的改革运动——革命——根本的改造”。《新社会》作为五四运动后有较大影响的进步刊物,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和反帝反封建的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