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朴趾源(1737—1805):字仲美,号燕岩。朝鲜李朝文学家、哲学家,实学派代表人物。乾隆四十五年(1780),随朝鲜使团到北京为乾隆皇帝祝寿。回国后,他把在盛京、北京、承德的游历记录下来,写成《热河日记》,内容包括风景名胜、社会习俗、历史古迹、明朝史实,以及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宗教等,有“实学全书”之称。他在哲学、文学上均有建树,作品结集为《燕岩集》,对朝鲜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影响巨大。
承德避暑山庄,至今巍然矗立着朴趾源纪念碑,基石上用中朝双语镌刻着:“朴趾源(1737—1805),韩国李朝著名学者、诗人、文学家,1780年来中国游历了北京和承德等地,写下著名的《热河日记》,为增进两国人民的交流与友谊作出了贡献。
访华之旅
在18世纪后半期的朝鲜,人们遇见从中国回来的人,总要问:“你这次旅行中国,看到什么好风景了吗?”但回答却是众说纷纭。有的说辽东平原广阔无垠,有的说锦州卫畜牧业如何繁荣,有的说山海关城池雄伟无比、通州船运四通八达,有的娓娓而谈卢沟桥、东岳庙游历见闻。乾隆三十年(1765),朴趾源的朋友洪大容以书状官身份随团到达北京,将见闻写成《燕记》《燕行录》。朴趾源从洪大容那里听说许多关于清朝和北京的故事。
乾隆四十五年(1780)五月二十五日,朴趾源的堂兄朴明源被任命为朝鲜正使,出使中国庆贺乾隆皇帝70岁寿诞。使团由正使、副使、书状官等“三使”领衔,随行人员还有译官、马夫、医生、画师、商人和下人等。朴趾源以子弟军官的身份随团前往北京。对出身名门却无仕宦经历的朴趾源而言,北京是一个全新的神秘世界,他神往已久。
六月二十四日,朴趾源随由300多人组成的朝鲜使团从汉城出发,过鸭绿江,向北京进发,途经33站2030里路程。途中遭遇多次暴雨,险象环生。使团最终克服重重困难,于八月初一渡过潞河到达通州城。短暂休整后,朝鲜“三使”更换服装,随清朝译官通过朝阳门后,正使直接去天安门外千步廊礼部递呈国书,朴趾源与译官赵明会等一起先行抵达朝鲜使馆西馆。
朝鲜使馆在正阳门内干鱼胡同,有100多间房屋,本来可供300多人的使团住宿,可惜一年前失火,至今未修好。因此,使团只好住在瞻云牌楼内的西馆。
八月二日,因旅途劳顿,朴趾源偶感风寒,终日在西馆休息。五日深夜,使团接到乾隆皇帝谕旨,要他们立即赶赴热河。300多人的使团仅有78人能前往热河,朴趾源位列其中。九日,使团到达热河。在避暑山庄,朴趾源和使团参加庆典,谒见乾隆皇帝,后遵照乾隆皇帝旨意参见六世班禅喇嘛。朴趾源还与清朝文人广泛交游,拜谒文庙。十四日,乾隆皇帝下旨命朝鲜使臣返回北京。
到达京城后,从八月二十日到九月十七日的26天里,朴趾源寻访了北京的许多名胜古迹,撰写了《黄图纪略》《谒圣退述》《盎叶记》等游记。他赞叹北京的城市设计:“大约皇都之制,前朝而后市,左庙而右社,九门76正而九衢直,一都正而天下正矣。”京城胜景令他目不暇接:北海金鳌桥,紫禁城的文华殿、太和殿,天主堂南堂等38处殿阁、岛池、店铺。他像个好奇的孩子,探索着京城的每一个角落。报国寺集市、隆福寺庙会、顺天府学、太学、学舍、试院、文丞相祠、观象台,以及弘仁寺、天宁寺、白云观、安国寺、药王庙、崇福寺等都留下了朴趾源的身影。
九月十七日,朴趾源随团离开北京。40天后,回到汉城。3个月的访华之旅成为他一生最难忘的时光。
遍阅通州繁华
访华期间,京杭大运河北端通州的繁华深深震撼着朴趾源的心灵。
通州运河码头的繁荣景象,在他笔下栩栩如生:八月初一,天刚蒙蒙亮,忽然听到像巨雷轰天的声响,原来是运河里的漕运大船组成的船队,绵延十几里,船板激荡着河水发出的。再看那一艘艘精美的船舶,船身上雕刻着祥龙,船体就像楼房一样,底层是仓库,上层是楼屋,每船两个樯桅,船帆是用细藤连缀成一个整体。雕栏画栋,文窗绣户,缥缈间就像仙居。面对初次见到的巨大而精美的漕船和长长的船队,朴趾源不禁由衷赞叹:“舟楫之盛,可敌长城之雄。”“天下船运之物,皆凑集于通州,不见潞河之舟楫,则不识帝都之壮也。”
朴趾源不仅对通州河岸风光和往来船舶兴趣盎然,对御道上永通桥(八里桥)的雕刻工艺也细致描绘:桥南北长有几百丈,宽有10多丈,像彩虹一样的桥洞高10余丈。漕船经过时不必像其他桥那样落下桅杆,因而有“八里长桥不落桅”一说。桥面上左右设石栏,栏顶上端坐几十个狻猊,那雕刻之工巧,就像图章细钮。从朴趾源记录通州见闻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游历时激动兴奋的心情。
朴趾源本次访华,还登上了长城,寻访了北京的街巷胡同,下期继续和大家分享。
文章引自:《国际友人在北京》,北京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