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老北京生活的吉祥物
2022-07-11 11:2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

——老舍 《四世同堂》

兔儿爷是老北京的传统吉祥物,起源已无法考证,但在明代就已经流行。明人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写道:“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至清代时,此俗更盛。清《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北京礼物——兔儿爷(黄一曼 摄)

兔儿爷的原型既不是家畜,也不是野兔,而是神话中与嫦娥同在月宫的玉兔。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是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嫦娥看到人间这般景象心里不忍,就派玉兔去人间为百姓消灾治病。玉兔在北京城化身为一名少女,施药治病,医好了很多病人。人们感念玉兔,就拿了很多东西要送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却只向别人借衣服穿。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行头,有时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姑娘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医治,玉兔就骑着马、鹿、狮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玉兔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就回月宫去了。玉兔虽然走了,但她美好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兔爷的形象,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憨态可掬。为了纪念玉兔,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感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平安,还亲切地称她为“兔爷儿”“兔奶奶”。兔儿爷的“人缘”非常好,在老北京人的心里,它代表了真正的北京文化,是老北京中秋民俗的标志之一。一般在中秋节前,像东安市场、前门、东四、西单等繁华地带,都有售卖兔儿爷的摊子,在摊上都会架设数层楼梯式的木架,上面摆满大大小小的兔儿爷,人称“兔儿爷山”。在2004年评选奥运会吉祥物的时候,著名书法家启功老先生就毫不犹豫地说:“如果现在要我投票,我就投兔儿爷一票。”2010年,兔儿爷还当选了北京中秋形象大使,说它是最有北京特色的吉祥物也不为过了。兔儿爷的样式也是非常讨喜的,一般都是手握金枪,身披红袍,后背插旗,像戏台上的武将,猛一看,威风凛凛,派头十足。细看却是性情温顺可爱的兔子,惟妙惟肖,生动可爱,令人爱不释手。它骑的各种神兽坐骑也有讲究:麒麟代表了“麒麟送子”,瑞虎则能“驱邪”,大象寓意着“吉祥如意”。一件件独一无二的兔儿爷作品,将老北京人豁达乐观、风趣幽默的生活状态和积极向上的处世哲学都展现在里面了。可见兔儿爷已经完全融入进了北京人的生活。如今,兔儿爷的节日祭祀和娱乐的功能已经淡化,而渐渐转变成民间工艺品。2014年,泥塑(北京兔儿爷)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者:

北京市方志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