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册记载,西城区太平仓胡同路北,曾有一座规模很大的清代王府,初称承泽亲王府,后为庄亲王府,是清初佐命殊勋“八大铁帽子王”府之一。
庄亲王这一爵位,是从第二代开始袭封的,也是清朝十二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中绝无仅有的。
今天小志就给您讲一讲庄亲王府和其中几任庄亲王的故事。
骁勇善战 文武全才第一代庄亲王 爱新觉罗·硕塞
顺治五年(1648),硕塞随郑亲王济尔哈朗驻防大同。不久,原大同总兵姜瓖[xiāng]叛乱,围困代州(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硕塞奉命领军前往救援,遂解代州之围。顺治六年(1649),硕塞再次奉命率军讨伐姜瓖。他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大败姜瓖。硕塞因战功卓著被摄政王多尔衮晋升为亲王。但一年后,由于受到肃亲王豪格事件的牵连,硕塞一度被降为郡王。顺治八年(1651)二月,亲政后的顺治帝为表彰硕塞功绩,晋封他为和硕承泽亲王,世袭罔替,并被任命为议政王。随后几年,得到重用的硕塞参与掌管兵部及宗人府。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很有作为外,硕塞还是清初王公贵族中为数不多的艺术家,堪称八大铁帽子王中惟一的文武全才。硕塞自号霓庵,能诗擅画,尤其是擅长山水画。《续图绘宝鉴》中说他的山水画取法元代倪瓒、黄公望两大家。清人李放在《八旗画录》中评价硕塞的画“秀润天成,无尘世气”。他的画作《奇峰飞瀑图》曾得到过著名画家高士奇和宋小濂等人的高度评价。
顺治十一年(1654),年仅27岁的硕塞去世。 过继皇子 才华横溢硕塞的长子博果铎,生于顺治七年(1650)。顺治十二年(1655),年仅5岁的博果铎继承了亲王爵位,顺治帝改封号为“庄”,博果铎为第二代庄亲王。此后各代亲王均以庄亲王爵位承袭。
第二代庄亲王 爱新觉罗·博果铎
雍正元年(1723),74岁的博果铎去世,但膝下却清一色的格格,没有留下一名子嗣。这样一来 ,庄亲王的爵位继承就面临重大变故。
据庄亲王的后人回忆,当年博果铎病危时,康熙帝亲自前去庄王府看望这位堂兄。当他看到老王爷身边无子女侍奉,便说:“庄亲王身边怎么能无人侍候?过继十六阿哥为嗣吧!”十六阿哥指的是康熙帝第十六子允禄。因此,博果铎病逝后,宗人府提出以圣祖(康熙帝)子承袭庄亲王爵,于是雍正元年(1723)允禄承袭了王爵。
另据记载,当年博果铎去世后,实际上他还有四位侄子在世,完全可以继承爵位,但刚刚即位的雍正帝却硬是将继承权转给了弟弟允禄。鉴于外界对此事议论纷纷,雍正帝还曾公开辟谣说:“外界妄议朕爱十六阿哥,令其承袭庄亲王爵。朕封诸弟为亲王,何所不可,而必借承袭庄亲王爵而加厚于十六阿哥乎?”以此来表明自己并非存心要对博果铎家族不公。但由此可以看出雍正帝十分偏爱允禄。
《钦定仪象考成》
允禄自幼受到康熙帝的影响,通晓音律,精通数学。他曾主持纂修《数理精蕴》,甚至还写过天文学方面的专著《钦定仪象考成》等几部重要的自然科学著作。后来他担任充算法馆总裁、玉牒馆总裁,很有治国之才。
由于行事低调,雍正帝即位后他受到重用,27岁时便担任总管内务府事务。
乾隆帝即位后,允禄成为辅政大臣,领双倍的亲王俸禄。后来,他受命查办八旗佐领根源,收集史料,先后参与编订《大清会典》《四库全书》等国家重要典籍。
乾隆十一年(1746),允禄编辑完成了一套流传至今的戏曲曲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全书取材多引自唐宋歌舞大曲、宋代南戏、金元说唱,共有八十二卷,4466曲。这是一部研究南北戏曲音乐的丰富参考资料,对于古代戏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允禄还喜欢改编戏曲,尤其擅改体现皇家风格的历史大戏。他主持将流传甚广的历史故事《目连救母》《西游记》《三国志》《水浒传》等,将其改编成《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四部新戏。这些戏曲每部各有10本、240出。
对于这样一位文艺范儿十足的王爷,雍正帝评价其“和平谨慎,心地纯良,然遇事少有担当,但必不至于错误。”对于这位老皇叔,乾隆帝也是尊敬有加,曾在其七十寿辰时专门写诗庆贺。乾隆三十二年(1767),73岁的允禄去世。
护驾有功 欺君革职乾隆五十三年(1788),允禄之孙第四代庄亲王永瑺去世,他的嗣子绵课承袭王爵。
绵课依次担任过署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正白旗汉军都统、阅兵大臣、御前大臣、总理行营大臣等职务,还担任玉牒馆总裁,管理过觉罗学(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伯叔兄弟的旁系子孙开的学校)。
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十五日,京师地区天理教首领林清趁着嘉庆帝外巡承德避暑山庄之机,派教徒200余人,在宫内信教太监的接应下冲入紫禁城。这时,绵课赶至皇宫,临时调集兵力保卫紫禁城。他亲率亲兵百余人,加上“矛手”数十人与天理教徒在隆宗门外展开激战。绵课又派兵堵住西华门截断教徒的退路。平息事变后,绵课受到皇帝嘉奖。
西华门
然而两年后的八月,嘉庆帝想去木兰围场打猎,绵课令太监奏报,通往围场的二道河副桥被水冲塌,其正桥已被水淹没一尺多,想以此阻止皇帝行围。嘉庆帝就骑马去验证,结果河水还低于该桥面一尺多,桥座也相当稳固。事后,嘉庆帝对欺君罔上的绵课痛加斥责,革去他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总理行营大臣等职务。
孝穆成皇后 钮祜禄氏
道光帝登基后,因对绵课负责修建的裕陵(乾隆帝陵寝)隆恩殿工程不满,将绵课降为郡王。道光四年(1824),隆恩殿重修工程结束,绵课又被恢复为亲王。道光七年(1827)绵课负责建造的慕陵(道光帝陵寝)竣工。道光帝对工程质量很是满意,将孝穆皇后(道光帝皇后)梓宫奉安于地宫。此时,绵课已经在前一年去世,道光帝便下令免去他以前借朝廷的俸银四万两。不料第二年,地宫渗水,积水高达一尺六七寸之多。道光帝大怒,将绵课四个儿子的顶戴全部革掉。
此时的庄亲王为绵课的第十三子,他因慕陵工程不合格,代父受罪,被降为郡王。道光十一年(1831),他给道光帝送去五十万两银子的寿礼,才得以恢复亲王爵位。
事变祸首 替罪赐死又过了几十年,王爵几经承袭。同治十三年(1874),第九代庄亲王奕仁去世。光绪元年(1875),奕仁的次子载勋承袭王爵。他曾担任右翼近支第四族族长,管理近支婚嫁、左右两翼宗学和雍和宫事务。
第十代庄亲王 爱新觉罗·载勋
清末,义和团运动兴起。慈禧太后命令庄亲王载勋篡夺义和团领导权,想利用义和团打击列强势力。光绪二十六年(1900),慈禧太后任命载勋为统率京津义和团的王大臣。
载勋亲自在庄亲王府中设立了拳坛,一时之间,整个庄王府成了临时指挥所。当年八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疯狂报复,庄亲王府遭到破坏,大半被毁,只有后院得以存留。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日军占领下的庄王府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裹挟光绪帝一路西逃,载勋随行,任行在查营大臣。在逃亡路上,清廷开始镇压义和团。
在之后的《辛丑条约》谈判过程中,列强列出祸首,要求重重惩治。据陈夔龙《梦蕉亭杂记》载:“和约第二次开议,惩办祸首,各公使订期在英馆齐集。(英使)将单开各员名,及所拟罪名,逐一朗诵,请中国照办。单内人多,难以备录,中如庄王载勋、右翼总兵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山西巡抚毓贤,均请从重论,余以次递减。”
《辛丑条约》谈判现场
慈禧太后本来只是打算革去载勋爵位,降为平民,由宗人府送往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圈禁,但最终经不住列强恫吓,决定牺牲载勋。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下旨,以“庇拳启衅”的罪名,赐载勋自尽。
载勋死后,其四弟载功在次年承袭王爵。载功曾担任正红旗总族长、内大臣。因为八国联军焚毁了庄王府,所以载功居住时的王府大部分均是废墟。
清末庄王府内景
编剧达人 凄凉晚年1915年,第十一代庄亲王载功去世。这时清朝已灭亡,但逊帝溥仪仍住在紫禁城,因此载功的儿子溥绪于次年被册封为末代“庄亲王”。
辛亥革命后,铁帽子王们原本享有的种种特权荡然无存,主要经济来源也断了根,因此溥绪的生活非常艰难。无奈之下,他将庄王府卖给了军阀李纯兄弟。
有意思的是,或许老祖宗遗传的文艺基因突然爆发,溥绪也是一位天才戏曲家,后来干脆捧起了梨园行的饭碗。他隐去了爱新觉罗这一皇族姓氏,改名庄清逸,号清逸居士。
溥绪自幼就酷爱京剧,并且能登台表演,擅演文武生,尤其是饰演《拿高登》中的高登和《狮子楼》中的武松。他凭借自己高深的文学修养和对京剧的热爱,成为了有名的京剧剧作家。
溥绪先后为尚小云、高庆奎、郝寿臣等表演艺术家创作了京剧剧本30余出,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著名的《野猪林》,就是他与有着“武生宗师”盛誉的杨小楼合作,将这个水浒故事搬上京剧舞台的。溥绪创作数量惊人,当时甚至有“一日可成一剧”的美誉。
《野猪林》剧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溥绪把相当精力都投入到与“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的合作上,先后为后者编写的剧本有《花蕊夫人》《玉堂春》《白蛇传》《秦良玉》等。就连《中国京剧史》都曾专门评价溥绪的剧作:“精于剧本结构,巧于排场关目,其新撰剧本多能演出于舞台。”
尽管在戏剧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溥绪的日子依然过得艰难。到晚年,溥绪生活凄凉,全靠众多艺人们接济度日。1933年5月,溥绪去世,年52岁。所有庄亲王死后都葬在房山区磁家务馒头山下的庄亲王坟,但溥绪是个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