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元年(618),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当时,全国四分五裂。李渊偕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开启了平定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的七次征战,历时六年,天下方定。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位,年号贞观。此后,他专注朝政,励精图治,开创了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
然而,无数勇武将士战死沙场,时常让李世民魂萦梦绕、悲怆异然。贞观三年(629),他接受众臣建议,下诏分别在吕州、豳州、晋州等地建造了普救寺、昭仁寺、慈云寺等七处佛寺,一来收殓阵亡将士遗骸,超度亡灵,寄托哀思;二来为民祈福,为国祈运。从此,建立战地寺院,悼念阵亡将士忠魂,成为唐太宗当政期间的惯例。
贞观年间,政通人和,四方来贺,唯有辽东地区并不安稳,这让唐太宗甚为不快。贞观十七年(643),他决意征讨辽东。
此次出征路途遥远,唐太宗把交通便捷、物产丰饶的幽州作为粮草供应地和军队集结地。贞观十九年(645)四月,他亲率大军由东都洛阳出发抵达幽州。这时,来自全国各路的20万军马齐聚幽州,声势浩大。唐太宗龙颜大悦,下令在幽州城东南的征北小城(今法源寺南广场处)大摆酒席,犒劳将士,誓师出征。
战争伊始,唐军长驱直入,所向披靡。但随着战线拉长,唐军远道奔袭,渐成疲劳之师,面对“凭借有利地势,固守避战”的敌军,久攻不下,士气渐衰。加之粮草不足,非战斗减员严重,唐军大队人马实难久留。唐太宗与众将权衡再三,最后决定先行退兵。十一月,唐太宗率大军途经临榆关,返回幽州。
此次出征,唐军“损兵折将数万,战马损失十之七八”。面对惨败结局,“太宗悯东征士卒战亡者,收其遗骸,葬幽州城西十余里,许为哀忠墓”。
而后,唐太宗每每忆及此次东征,总是感叹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贞观二十一年(647),他下诏“为阵亡荐度,幽州创闵忠阁寺”。遗憾的是,悯忠寺尚未开建,他却驾崩归天。
武则天敕建悯忠寺贞观二十三年(649),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承继太宗遗志,继续征伐辽东,然而修建悯忠寺一事,却因无人提及而搁置。
总章元年(668),76岁的李勣(jì)和薛仁贵征服辽东地区。李勣凯旋,见到唐高宗后泣不成声:“自先皇太宗征东20多年以来,末将数次征讨,而今得胜归来,这是无数大唐将士用生命换来的。记得先皇太宗感念阵亡将士,遗志建造悯忠寺。20多年过去了,悯忠寺未成。末将恳请皇上恩准建造悯忠寺,以安抚将士英灵。”唐高宗听罢,大为感动,当即诏令在幽州东南隅开建悯忠寺。次年,李勣不幸染病去世。悯忠寺修建一事,缺少了他的“张罗”,再次搁置。这件事让大唐将士耿耿于怀。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部落发兵幽州,女皇武则天诏令出兵御敌。大唐将士借机联合上疏武则天,要求完建悯忠寺,否则拒绝出兵。为了安抚出征将士,武则天诏令拨付帑(tǎng)银(国库中的钱财)建造悯忠寺。寺成后,她又降旨,“追感(太宗、高宗)二帝之志,起是道场,以‘悯忠’为额”,永久纪念为国捐躯的征东将士。
悯忠寺规模宏大,为三路轴线组成的多进院落。寺门朝南,大致坐落在今“唐悯忠寺故址纪念塔”处。当时为纪念阵亡将士而设的主殿位于今观音阁处。一进院落的东侧矗立着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于天宝十四年(755)起兵前建造的10余丈高的四方形木塔,西侧耸立着史思明建都燕京前于至德二年(757)建造的10丈高的“无垢净光宝塔”。至此,悯忠寺形成了东、西院各有一塔的大型佛寺布局。
唐悯忠寺故址纪念塔(高潇潇 摄)
会昌五年(845),唐武宗发起“兴道灭佛”运动,拆除全国大小寺院 44600多所,佛寺财产尽归朝廷所有。唐幽州城中的寺庙尽遭损毁,唯因唐太宗的遗诏“护佑”,悯忠寺得以保存,躲过了这场浩劫。
然而,悯忠寺多舛的命运才刚刚开始。大约40年后的中和二年(882),一场无情的大火,把悯忠寺烧了个“楼台俱尽”。时任幽州节度使的李匡威斥资重修悯忠寺,并在寺内原主殿基座上建造面阔7间的三层观音阁,历时10年建成。时谚“悯忠高阁,去天一握”,足见当时的观音阁之巍峨壮观。
乾隆帝重修法源寺唐朝以后,契丹、女真、蒙古等都尊崇佛教,悯忠寺逐渐成为佛教徒的朝拜圣地。
辽清宁三年(1057),北京地区发生大地震,悯忠寺观音阁和寺前的两塔化为废墟。辽道宗下令重建悯忠寺,谁能想到,足足用了近40年才完工!新建观音阁,并塑造20余丈高的白衣观音像,东、西两侧的木塔改为砖塔。宋靖康二年(1127)闰十一月,金灭北宋。次年四月,宋钦宗赵桓被押解北行,七月初十到达燕京城,被短暂关押于悯忠寺月余。此后的200多年,悯忠寺见证了金中都与元大都的兴衰更替。直到元末,“观音阁和双塔皆存”。
明初,悯忠寺再次毁于战火。《永乐大典》引《图经志书》称:“今寺与塔皆毁,遗址仅存。”之后,观音阁和东、西双塔再未恢复。明正统二年(1437)四月,司礼监太监宋文毅与相瑢和尚筹款启动重建寺庙工程。因筹款有限,原有的三进院落只保留了第三进院门以北的部分。正统七年(1442)十一月,明英宗赐额“崇福寺”,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悯忠寺从此更名。
清朝建立后,坐落在南城的崇福寺,深受笃信佛教的清朝历代皇帝青睐,变身“官寺”。年轻的顺治帝在崇福寺内设立戒坛,经常来此礼佛。到了清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帝敕令重修崇福寺,恭迎南京宝华山法师来京传戒,并赐额“法源寺”。
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重修法源寺,采取中轴对称的格局,分左中右三路,左右两路多是僧舍,中路则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悯忠台、净业堂、大悲坛、藏经阁和东西廊庑组成。建成后,乾隆帝御驾亲临,赐书“法海真源”匾额,悬挂在天王殿内。
法源寺格局沿袭至今已有240年,只是中路建筑天王殿更名为大雄宝殿,悯忠台为观音阁替代,净业堂更名为毗卢殿,大悲坛更名为观音殿,最北端的藏经阁则保持不变。
悯忠寺早已荡然无存,法源寺依旧巍然屹立。寺内的《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重修舍利记》《辽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等碑刻,不仅诉说了千年古刹的坎坷往昔,还见证了千年古都的辉煌过往。
文章引自:《北京老城故事》,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文章部分内容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