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府|一家三府故事多(下)
2022-12-23 11:4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冰玉道人 读书为乐

胤祥去世后,他的爵位由其第七子弘晓继承。因怡亲王府被雍正帝改为贤良寺,所以弘晓从第一座怡亲王府中迁出,搬到位于朝阳门内大街路北的第二座怡亲王府居住。

《乾隆京城全图》上绘有该府全貌,府邸自朝阳门内大街向北直至东四三条路南。新怡亲王府和老怡亲王府一样,严格遵照清代王府规制进行建造,其殿宇依然气势宏伟,庭院开阔而幽深。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第二座怡亲王府(后为孚亲王府)王府内部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为主要建筑,多用于举行重大仪式,形制与老怡亲王府一致。由多进四合院组成的西路,是王府主人的居住区。东路则是王府中服务人员的住所及库房、厨房等地。

第二座怡亲王府(后为孚亲王府)中的府门

第二座怡亲王府(后为孚亲王府)中的正殿

这座府邸虽不像别的王府那样拥有附属花园,但在后罩楼的两侧各有一处独立庭院,院中树木葱郁,环境幽雅,比一些王府的花园还要景色幽美。特别是王府中还有一幢藏书楼,据《天咫偶闻》中记载:“大楼九楹,积书皆满。”“乾隆中四库馆开,天下藏书家皆进呈,惟怡府之书未进,其中为世所罕见者甚多,如:《施注苏诗全本》有二,此外可知。”

第二座怡亲王府(后为孚亲王府)中的后寝殿

为什么王府中有这么多的藏书呢?这就跟第二代怡亲王弘晓有关了。

弘晓出生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袭怡亲王爵时年仅八岁。长大后的弘晓对政治仕途并不热衷,甚至刻意远离政治漩涡。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随之而来的就是搜集书、收藏书,对读书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在自己的王府中修建了一座名曰“乐善堂”的藏书楼。

第二代怡亲王 爱新觉罗·弘晓(电视剧《延禧攻略》剧照)

乾隆帝即位之初,对弘晓也是比较重用。乾隆四年(1739),弘晓被乾隆帝委任管理理藩院事务。次年,他又兼任正白旗汉军都统职务。乾隆帝出京时,经常让弘晓与张廷玉、鄂尔泰等人留京总理要事。

但到了乾隆八年(1743),乾隆帝实行新政,其核心内容就是宗室成员不在担任中枢要职,如军机大臣、御前大臣等职务,改由非宗室出身的大臣担任,宗室成员只担任如阅兵专使、祭祀大臣等临时性、名誉性职务。

乾隆帝的新政正合弘晓心愿,他本就对政务不敢兴趣。自此,弘晓卸任所有职务,一头钻进书堆,从中寻乐。弘晓不仅好读书,而且善诗词,通书法,自己还起了个别称“秀亭”,雅号“冰玉道人”。他一生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曾著有《明善堂集》十二卷传世,堪称是清皇室中的文化名士,乾隆帝对他也是非常欣赏。

《明善堂集》

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帝下诏编纂《四库全书》,朝廷向各省征集书籍,凡家藏珍本秘册必须按时交送朝廷。但弘晓不用担心上交书籍一事,这是来自乾隆帝的“格外关照”,从中也可看出乾隆帝对弘晓恩宠绝非一般。

弘晓的“乐善堂”中所藏经史子集不乏珍本、善本,在京城中除了大内武英殿,恐怕再无第二家能与之相比。除了古籍册本,名人字画、端砚玉宝等凡是蕴含文化之物都是弘晓所好。所以“乐善堂”中所藏之精品、极品远非一二,可以想象弘晓对书籍等物的热爱有多深。

位高权重 奉命悬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弘晓去世,爵位由其第二子永琅承袭。乾隆帝对永琅的印象似乎不错,至乾隆末年时,永琅得以进入内廷行走。乾隆帝南巡时,也是让永琅和阿桂等重臣一起处理京城事务,还补授其内务府总管大臣的职位。永琅也成为乾隆帝子侄辈亲王当中比较受重用的一位。嘉庆四年(1799),永琅病逝,其孙6岁的奕勋承袭爵位。

头等诚谋英勇公 章佳·阿桂

由于奕勋还小,嘉庆帝特意安排他进入上书房和皇子们一起读书,也是对近支亲王的一种照顾。嘉庆二十三年(1818),奕勋病逝,年仅26岁。第二年,奕勋的长子载坊继承王爵。但天不假年,仅过了一年,载坊就病故了。自此,爵位便传到了奕勋的次子载垣手里,这一年他才不满3岁。

因载垣过于年幼,怡亲王的爵位实际上空了五年左右。道光五年(1825),载垣才正式承袭王爵,成为第六代怡亲王。

从道光二十一年(1841)开始,25岁的载垣逐渐得到重用。这年正月,他被任命为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三月,道光帝命他在御前大臣上行走,再赏戴三眼花翎。九月,他担任銮仪卫掌卫事大臣。十月,命其署理正黄旗满洲都统。十一月,他又担任了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次年正月,载垣正式担任御前大臣。道光二十六年(1846)五月,命载垣为镶黄旗汉军都统。 载垣可以说是道光朝时最受皇帝重视的亲王。在道光帝临终前,载垣更是被任命为托孤顾命大臣。

咸丰帝即位后,载垣仍是得到重用,曾历任宗人府宗令、领侍卫内大臣、崇文门税务监督等要职。如果没有什么重大变故,怡亲王家可能会一直安稳地延续下去。然而一场战争却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咸丰六年(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城。咸丰帝便命自己信任的载垣为钦差大臣,作为全权代表前去和英法联军谈判。由于双方在议和条件上争执不下,载垣下令,将以英国外交代表巴夏礼为首的使团39人全部扣押为人质。英法联军自然是恼羞成怒,兵临北京城下。眼看形势不妙,载垣等人也无计可施。无奈之下,咸丰帝只能逃离京城,携带皇后、皇子载淳及其生母懿贵妃,由载垣、端华等一班心腹大臣陪同下仓皇逃往热河。

咸丰帝在热河待了近一年的时间。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帝病情日益严重,年纪轻轻的他不得不开始安排后事: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命以载垣为首,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即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皇帝。

第六代怡亲王 爱新觉罗·载垣(右) 左边为第十三代郑亲王 爱新觉罗·端华(电影《垂帘听政》截图)

据说,咸丰帝病危时,惠亲王绵愉(嘉庆帝第五子)前来探访。绵愉坐在龙榻旁的椅子上安慰皇帝:“请皇上宽心静养,莫为锁事分心。”咸丰帝则拉着皇叔的手说:“我恐怕也就是这一两天的事了。”叔侄俩说到此处都哽咽泪落,跪于榻前的众人也都随着掩面而泣。

不料,肃顺仰面冲着惠亲王断喝一声:“这都什么时候了,您还惹皇上伤心!”惠亲王顿时变色。跪在前排的载垣连忙转身瞪了肃顺一眼,肃顺才觉得出言不逊,伏地止言。

咸丰帝驾崩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顾命八大臣被一网打尽。作为权力斗争的失败者,曾经风光无限的载垣落得个被革爵自尽的下场。

第二座怡亲王府(后为孚亲王府)旧影

载垣自尽后,其爵位被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府邸也被朝廷收回,后转赐给孚郡王奕譓(道光帝第九子)。同治十年(1871),奕譓晋封孚亲王,第二座怡亲王府也改称为孚亲王府,又称九爷府。民国时期,孚亲王府先是被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下杨宇霆所占有,后来又成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校舍。

 

第二座怡亲王府(后为孚亲王府)民国时被改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

牵连逆案 养菊达人

载垣被赐死后,为了防止他们家东山再起,朝廷又下令不准载垣的子孙及亲兄弟子侄承袭怡亲王的爵位。就这样,怡亲王这顶铁帽子王的爵位一度被闲置了三年之久。直到同治三年(1864),朝廷开恩,归还怡亲王家的爵位。但没有让载垣的后代承袭,而是下旨由胤祥第四子宁郡王弘晈[jiǎo]的四世孙,也就是载垣的族弟镇国公载敦继承王爵,成为第七代怡亲王。王爵虽然归还,但原来的王府却没有归还给怡亲王家。所以,新任的怡亲王载敦仍居于宁郡王府。因此,宁郡王府便成为了第三座怡亲王府。宁郡王府位于东单北大街路东,原为世袭递降郡王府。据《啸亭杂录》中记载:“宁郡王府在新开路。”新开路,也就是今东单北大街北极阁三条胡同一带。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第三座怡亲王府(原宁郡王府)

据《乾隆京城全图》上绘有该府:府门面阔5间,大殿面阔5间,左右配殿各面阔5间,后殿面阔3间,后寝面阔5间,后罩房面阔7间。由此可见,宁郡王府后来虽升格为怡亲王府,但与前两座王府比起来显然要局促很多。

第三座怡亲王府(原宁郡王府)中的大殿斗拱

第三座怡亲王府(原宁郡王府)中后寝殿背面大脊中央雕花前文提到,雍正八年(1730)时,雍正帝在胤祥去世后,为了褒奖他的功德,于是下诏:“怡亲王恪恭尽职,夙夜匪懈,赞襄国政,披露忠诚。朕念兹勤劳,特加封王一子为郡王”,这里的一子即弘晈。随后,弘晈被恩封为宁郡王并建府于此。

弘晈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在清朝历史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其人其事却很耐人寻味。

乾隆四年(1739) ,清朝发生了著名的“弘皙逆案”。弘皙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的次子,自幼受到康熙帝的喜爱。乾隆帝即位后,弘皙与多位皇室成员勾结,欲取乾隆帝而代之,被乾隆帝识破,将其铲灭。后来,弘皙被终生囚禁,而弘晈也被牵连进逆案当中。

弘晈本应革退王爵,但乾隆帝认为他是“毫无知识之人”,依附于弘皙等人只是“饮食宴乐,以图嬉戏”,再加上弘晈的爵位为雍正帝特旨恩封,最后只是对其严厉训斥,并从宽保留了他的王号。

但是根据礼亲王昭梿所著《啸亭杂录》中的记载,弘晈并不是只知饮宴嬉戏,而是有他独到之处。

《啸亭杂录》卷九“宁王养菊”一条记载:“京中向无洋菊,篱边所插黄紫数种,皆薄瓣粗叶,毫无风趣。宁恪王弘皎为怡贤王次子,好与士大夫交,因得南中佳种,以蒿接茎,枝叶茂盛,反有胜于本植。分神品、逸品、幽品、雅品诸名目,凡名类数百种,初无重复者。每当秋塍[chéng]雨后,五色纷披,王或载酒荒畦,与诸名士酬倡,不减靖节东篱趣也。王又自制精扇,体制雅洁,名东园扇,一时士大夫争购之,以为赏鉴云。”

从上面记载可以看出,弘晈非但不是庸碌之辈,反而是一个广交善结、养花、赋诗的文人形象,而且他还嫁接、培育出了新的菊花品种,比旧有的菊花品种更加漂亮,而且分门别类地为各种菊花都起了名字。此外,在养菊花的过程中弘晈还突发灵感,制作出精美高雅的扇子,一时之间成为官员、名士争相购买、品鉴的名扇。

乾隆二十九年(1764),弘晈去世,其次子永福循例袭爵贝勒。乾隆四十七年(1782),永福病逝,其第四子绵誉仍袭贝勒爵位。再这之后,子孙递降,以镇国公世袭。

咸丰八年(1858),载敦袭镇国公。同治三年(1864),载敦时来运转承袭怡亲王爵位后,他的祖上宁郡王弘晈及之后各代均追封为怡亲王。

作为新一代怡亲王,载敦的运道还是相当不错的。在光绪年间先后出任镶红旗蒙古都统、署理镶红旗汉军都统、查城大臣、阅兵大臣、圆明园八旗印匙等三十多个军政要职。

惹火上身 时髦好玩

光绪十六年(1890),载敦去世,其长子溥静承袭爵位。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仅过了十年,怡亲王家再度沦为政治风波的失败者。

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兴起。在朝廷内部,围绕对义和团的态度,大臣们形成了两股势力:以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为代表的主剿派和以端郡王载漪、内阁大学士刚毅为首的主抚派。最终,慈禧太后出于自己的目的选择了支持义和团。就在这种政治动荡中,溥静一不小心给自己及怡亲王家都惹火上身。

本来溥静是一个行事低调的人, 对于朝政他很少发表议论。但是眼看连老佛爷都明确表态了,耐不住寂寞的他决定跟风,也希望利用这一机会获得太后器重。于是他不顾弟弟溥耀的苦劝,开始公开表态支持载漪和刚毅等人。

就在这年四月,溥耀突发疾病去世。据说在他临终前,将自己出生没多久的独子毓[yù]麒托付给了大哥,同时又语重心长地劝说道:“王爷,请您一定沉住气,务必好好看看局势再说......”但已经下了赌注的溥静哪里还听得进去?

一个月后,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向各国使馆下战书,企图利用义和团的力量打击敌人。溥静在此期间表现异常活跃,还将义和团迎进王府,为他们提供免费的食宿。

然而好景不长,慈禧太后很快又翻脸不认人,不但下令停止进攻使馆和教堂,对于义和团也转而开始镇压。这让之前还受到表扬的溥静等人陷入了仿徨。随着八国联军步步紧逼,慈禧太后又将主张对八国联军开战的载漪、刚毅、溥静等人当作了替罪羊。7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西逃,而溥静等人则被视为“纵容义和团”的罪魁祸首。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进行了残忍的报复

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怡亲王府成为了重点洗劫的目标。据溥静的儿媳佟佳氏回忆,侵略者不但把值钱的东西全都抢走了,而且肆意打砸,王府在事后清理那些破损的瓶、碗、盘等物品,零零碎碎堆起六七座“小山”。

后来,溥静还上了列强要求清算的名单。经过讨价还价,溥静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也被革除了爵位,并被关在宗人府圈禁。有传言说,溥静在圈禁期间,知道自己大势已去,被定罪是早晚的事。为了保住侄子毓麒将来能承袭爵位,溥静先是给慈禧太后上奏检讨自己的罪过,然后极力替劝阻自己的弟弟溥耀说好话。9月,溥静在绝望和悔恨中去世。

不过正如溥静所期望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空缺两年多的怡亲王爵位顺利由毓麒继承。这一年毓麒只有2岁,他也就此成为末代怡亲王。

尽管头上顶着铁帽子王的光环,但是毓麒的童年无疑是不幸的。他幼年丧父,童年丧母,身为王爷却又必须接受众多长辈的监护。而对于自己童年的最大感受,毓麒的回答往往是:“累,烦,又累又烦!简直折腾死了!”

还不到六岁,毓麒便按照皇室有关规定进入贵胄学堂学习初级课程:骑马、射箭、满文、汉文等。不过小王爷似乎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也是勉勉强强。大约在七岁那年,毓麒被人领着进宫向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请安,并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慈禧太后看到小毓麒不禁长叹一口气说:“这孩子孤儿寡母怪可怜的。”转过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8岁的毓麒也参与了送葬。

宣统元年(1909),朝廷对毓麒进行了正式的册封典礼,结果犹如一场闹剧。

本该由受恩典的毓麒恭迎,可此时此刻,小王爷却不见踪影。王府上下乱成一团,好不容易有下人想到或许人在“暗厅”。原来不久前,盛宣怀听说怡亲王府安装了电线,便特意派人给小王爷送来一台精致小巧的手摇放映机。毓麒着人将小客厅的门窗皆用黑布遮掩,他称之为“暗厅”。

手摇放映机(示例)

果然,此时的毓麒正在“暗厅”中津津有味地看无声电影呢。据说,典礼结束后,册封大臣前脚离府,毓麒便立马转头问长史:“能回去看电影了吧?”

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前,曾召开了一次王公大臣会议,毓麒也被召进宫里列席,算是见证了历史性的时刻。

进入民国后,虽然王府整体生活水平大不如前,但毓麒却始终十分讲究。据他的孙子启运回忆,毓麒中等身材,棕色礼帽,内着西装、打着领带,外裹一件考究的呢子大衣。毓麟不仅穿戴考究,还是第一流的美食家,据说他是北京最早玩汽车的人。可以说在赶时髦方面毓麒从不落下风。

后来,毓麒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将王府中的首饰、古玩、字画等变卖。随后,他又将府邸抵押给了西什库天主教堂的包士杰,导致府邸被人霸占。

1948年,毓麒去世。

附宁郡王封袭表:


作者:

北京市方志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