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夏:静心恒笃行,盎然待岁月丨北京法院司法实务研究专家
2022-01-23 19:4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积累是个沉潜的过程,需要默默成长的时间和心境,我珍惜这些年的时光,心无杂念、心境澄明,可以踏踏实实的做事读书。”谈及工作体会,杨夏这样说。

杨夏,现任北京三中院三级高级法官,第二届北京法院司法实务研究专家。坚守民商事审判一线近14年,长期致力于审判业务和实务研究,具有扎实的审判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司法实务研究经验。

道艺相琢磨,活水源流来

如何将宏大的法律体系运用到具体鲜活的民事案件中,经受住人性、风俗、道德等种种考量,体现人文的关怀,是杨夏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自进入法院工作十几年来,杨夏始终奋战在审判一线,以饱满的热情承办各类民商事案件4000余件,多年办案生涯,在无数大大小小的案子中摸爬滚打、短兵相接,开庭、调解、勘验……杨夏练就一身硬本领,也逐渐形成一套颇具个人特色的办案方法。

杨夏的庭审节奏流畅,严谨规范,注重提高庭审效率的同时,传递人文关怀。2018年3月,一起医疗纠纷重大敏感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围绕医院的诊疗行为是否对患儿死亡存在因果关系提交的证据有百份之多,涉及法律问题复杂,杨夏提前两周开始搜集相关学术论文,打印出的文章有十多篇,晚上带回家仔细研究,把相关问题记录下来。开庭前她拉出一张“清单”,就案子焦点列出法律问题反复论证推敲。由于进行了大量案头工作,庭审中她思路清晰,面对情绪失控的家属,把握住审理方向,庭审节奏张弛有度,在双方争论激烈之处发表的法官释明意见更见其理论功底,充分对缺陷出生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因果关系等问题进行释明,赢得双方当事人的信服。在辩论终结后,杨夏建议双方通过第三方机制调解解决纠纷,并多次协助沟通,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努力,最终促成调解。她娴熟的庭审驾驭能力和业务水平,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尊重以及温和坚定的沟通方式,赢得了双方的一致认可。这样的民事案件,杨夏经手了上百起,她说:“万物生而有翼。好的法官要敢于通过学习,剥除自身心灵的老茧,源源不断的注入清泉。”

一路努力,也一路收获,她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获评2021年北京市党建先进个人,连续九年被评定为个人考核优秀,连续五年被评为调研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优秀法官、办案标兵等。

深耕细作,依托平台萃精华

杨夏所在的三中院,下辖六个区法院,其中行政副中心在通州、中央商务区(CBD)在朝阳、国际航空港在顺义,在北京市同类别中级法院中,三中院辖区面积最大、辖区法院最多,案件数量大、标的金额高,所以就更需要发挥好中级法院在民商事领域的裁判指引作用,更好地服务保障营商环境优化、两区建设、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点工作。多年来,杨夏注重实务研究,从辖区法院的疑难案件中分类提炼转化为有实用价值的审判原则和审理规范,成果丰硕。

2014年,涉拆迁安置类纠纷剧增,各基层法院判案标准不一,杨夏连续五年针对相关案件进行调研。独立执笔撰写的重点调研课题《涉拆迁利益分配纠纷案件审判实务问题解答》及《关于解答的相关说明》所提出的四项审判原则及十四项具体问题解决思路,逻辑严密、针对性强,得到北京高院充分肯定并向辖区法院下发。其先后承办多起拆迁安置类重大敏感案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和法律示范作用;作为主要执笔人,杨夏撰写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土地开发的法治化治理研究》获得北京市优秀调研成果奖;有效促进相关案件裁判尺度的统一,从民商事领域为“两区”建设、城市副中心建设提供司法保障。

对于有“嚼头”的案子,她从不轻易放过,力求将个案的审判经验提炼出可供复制的裁判思路。面对海量案件的审判压力,杨夏深知,必须平衡时间、提高效率、克服拖延、稳定情绪。在办案中调研,在调研中解决问题,是她一贯的工作方式。她审理的《涉外公司居间合同纠纷案》,针对诉讼外自认、限制性自认等规则积极探索,获评全国法院优秀裁判文书及全国法院优秀案例分析评选二等奖。《村民诉村委会所有权确认纠纷案》涉及《土地管理法》土地流转收益的典型问题,荣获全国青年法官案例二等奖,全国法院优秀案例分析三等奖。公证债权文书案针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证债权文书执行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相关法律适用问题提出审理思路,入选中国年度民商事典型案例,荣获2019年全国法治中国与法治文化征文二等奖。在三中院组织编写的《类型化案件审判指引》丛书中,杨夏负责《抵押合同纠纷类审判指引》部分的撰写,在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用人单位劳动争议前沿问题与实践》一书中杨夏负责事实劳动关系部分的撰写。40余篇司法案例和调研文章入选《中国法院年度案例》《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人民法院案例选》,并在《人民司法》《法律适用》《北京审判》《审判前沿》等刊物上发表。

用法治的光,照亮正义的路

2021年杨夏光荣当选北京市朝阳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在办案与调研的同时,她更加注重裁判中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制度漏洞,注重延伸司法职能,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

在审理一起抚养权纠纷案中,杨夏通过个案示范建立未成年人成长回访机制,实时了解判后动态,并与社区、街道、派出所联动形成合力,督促监护人履行职责,该案于2021年由中央电视台进行专题节目报道。

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刻,杨夏根据三中院的安排积极撰写《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民商事领域疑难问题》等,及时为审判工作提供对策。她的司法建议被北京市住建委发布的《关于制订规范管理短租住房的通知》采纳。她承办的生育指标案件被评为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典型案例,鸡舍环境案被评为北京市“营造良好居住环境、助力基层治理”典型案例。

多年来,杨夏注重针对群众生活进行普法宣传,她承办的3起案件被中央电视台法治频道做专题访谈报道,撰写的《搭伙养老女性权益保护研究》《离婚经济补偿的法律适用》等三十余篇宣传稿件,陆续发表在《法治日报》《人民法院报》《工人日报》等报纸期刊。

“文化的内蕴越是深厚,人的气质越是趋于内敛,往往会褪尽绚烂春华,返璞归真。”杨夏向往这种境界。她热爱文学,周末常利用孩子上课的时间在教室外捧着电脑默默推敲自己的文字,彼时生活琐碎、案牍之劳都烟消云散。就这样利用点滴时间,她将办案体会撰写成《一路向前》《孩子的忧伤》《那是一座城》等三十余篇笔记及诗歌散文,力图从法律人的视角讲好法院故事。其中多篇被最高法《天平》杂志、《人民法院报》《北京法官》采用,并荣获北京日报“法官讲法”栏目稿件特等奖、2019年最高法第四届“天平杯”征文三等奖、2020年最高法第五届“天平杯”征文二等奖。

十几年来,杨夏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她对审判事业的热爱和坚守。谈及感悟,她说:“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头脑,让心灵不断拓宽成长的疆域。感谢岁月中的一切磨练,感谢法院这一宽广的平台,前路漫漫,我会继续努力。”

供稿:北京三中院

编辑:赵美兰 汪希


作者:

京法网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