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行图说”之古文今解——义
2022-08-12 15:0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德育的精髓,被称为“人生八德”。明朝万历年间,理学家沈鲤进一步编纂,制成图文并茂的弘扬八德的一部书籍——《八行图说》。

《八行图说》展示和呈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深处,其中的民间规约、习惯、情理、经义虽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但其价值被现代法律制度所体现和沿用。

范仲淹义置田宅

北宋名臣范仲淹晚年时捐献了毕生大部分财产,在家乡苏州购置了良田千余亩,设立了义庄。义庄田地的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困人员。他亲自审定了义庄的规矩,包括日常的领取口粮、婚丧嫁娶的费用、灾荒时期的赈济等。这个义庄是史料有记载的第一个非宗教的民间慈善机构。一直到清朝宣统年间,义庄仍然运作良好,共持续了八百多年。八百年多年来,只要是居住在本地的同族人都可以从义庄受益,其救济的覆盖面也相当可观。

义,己之威仪,小篆为“義”,从“我”,从“羊”,我谓己,羊谓善祥之意,意为我所表现出的善祥,乃一己所显现于外的气质、容止,包含人性本善之意。

《礼记》言“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可见,义是道德的准则、立身处事的依据,一切道德之根基。在儒家的传统认识里,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要具备一贯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等特征。

《论语》云“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义然后取”,意思为在面对利益和权位时,首先要问应该得到吗?讲究取之有道。

《左传》中记载“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强调做事要明白是非善恶、通达利害关系,不以私利为出发点。在现代社会中,义仍是处理人际关系、判断是非善恶的重要价值标准。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一条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三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乡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日间照料、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就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发扬邻里互助的传统,提倡邻里间关心、帮助有困难的老年人。

鼓励慈善组织、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倡导老年人互助服务。

小李作为社区志愿者通知张大爷到小区的活动室参加反诈宣传。会场有志愿者讲解并引导大家有序参观展板,墙面贴有明显的步行方向标志。在小李讲解过程中,张大爷未按照志愿者引导路线参观,而是绕至展板之后,在行进中不慎滑倒摔伤。张大爷将小李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医药费。法院经审理认为,小李作为社区志愿者自愿、无偿对老人提供反诈宣传服务,其行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会场布置有明显提示和醒目标志,张大爷未按照志愿者指示路线进行参观,对自身损害存在过错,小李对于张大爷的受伤无过错或重大过失,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供稿:朝阳法院

编辑:徐鹏俐 麦浩敏

视频:尚涵霄 姚日辉


作者:

京法网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