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中国国旗的颜色
从古至今
中国红绵延传递着
中华民族对祖国最美好的祝愿
代表了中国人的
文化图腾和精神信仰
十一期间
就和网事君一起
探索京法人的
红色记忆、红色故事
重温红色经典
共庆新中国73周年华诞!
本期
就让我们一起诵读“红色家书”
品悟他们的家国情怀
听一听京法干警的心声
烽火下的母爱
朗读者心声
朝阳法院
陈扬
读完赵一曼同志的家书,不禁潸然泪下。我不仅看到革命烈士对亲人的深深留恋,更能体会到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守、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也被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宁死不屈的精神所深深感染。
在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里,无数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告别父母,远离亲人,走向战场。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也是我们党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克服任何困难、创造辉煌成就,无往而不胜的制胜关键。这样的强大精神,也将一直激励着我们,以革命前辈为楷模,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奉献全部力量!
朗读者心声
昌平法院
程新淼
这封信是江姐在临终前于狱中写给她弟弟谭竹安的。狱中没有纸笔,她就用筷子磨成笔,将衣服里的棉絮烧成灰,蘸水写在了如厕用的草纸上,留下这封家书。读江姐的托孤信,我几度落泪。江姐在信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她对革命的忠贞和不屈的信念,即便是临终前对孩儿的托咐也饱含初心和使命。就是这样一位外表柔弱的女子,却有着敌人打不倒、摧不毁的铮铮铁骨,在严刑拷打面前始终咬紧牙关,坚守共产党员的底线,在最黑暗的岁月里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
书信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往昔,字迹或已斑驳,但却饱含精神力量。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自觉接过历史接力棒,传承红色基因,让信仰的力量永流传。
家风的传承与希冀
朗读者心声
北京一中院
高愉佯
这是毛泽东于1937年11月27日写给其表兄的一封家书,毛泽东青年时期与表兄文运昌交往非常密切,对这位表兄一直心存感激。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文运昌与表弟毛泽东取得了联系,写信要求到陕北工作,被毛泽东以该篇家书中“此处并无薪水”为由谢绝。毛泽东在信中首先表达了对舅父母去世的痛惜之情,以及对于诸位表兄嫂仍然健在的快慰之意。
当时全民抗战的大幕刚刚拉开,“惟有合群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对于表兄等亲戚朋友想来延安谋职的请求,毛泽东明确表示,“不要来此谋事,因为此处并无薪水”。共产党是“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八路军人人平等,待遇相同,没有薪水。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的,八路军是人民的军队,不能为个别人谋利益,此封家书中展现的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也是共产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拥护的原因。
朗读者心声
海淀法院
刘浪
读完史砚芬烈士的这封家书,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家书的内容不长,却展示出了史砚芬烈士面对严刑拷打的不屈,面对死亡的无畏,他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革命事业的成功充满了信心。同时,这封家书也流露出史砚芬烈士对于弟弟妹妹的深厚情感,句句嘱托均发自肺腑,情深意切,直入人心。史砚芬烈士牺牲时年仅25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作为青年法院干警,我们需要传承先辈的红色精神,不忘入党初心,牢记入党誓言,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
一封“最美遗书”
朗读者心声
房山法院
杨齐
这封“最美遗书”,全文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气概,字里行间透露着李卡烈士为理想献出一切的大无畏精神,青春浪漫的赤子之心和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不变初心。一字一句,直击人心,震撼灵魂。
品读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坚定地扛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面旗帜,做坚定勇毅的信仰者,矢志前行的追梦人,只争朝夕的实干家,为我们共同的信仰接续奋斗。
选择奔赴革命事业
红色家书丨向警予给双亲的家书音频:00:0002:38
朗读者心声
知产法院
石丽颖
面对大家与小家,人民与家人,向警予在奔向革命事业的征程上,怀着对家人的关怀与愧疚,写下了这封红色家书。“造真学问储真能力,还不是对国家对两亲对兄弟对自身的惟一光明惟一希望吗?”“儿亦当格外奋发,兢兢业业以图成功于万一耳”,所展现出的家国情怀与赤子之心让人震撼;“当勤通书信,不使老人悬念”“儿自身体亦当格外保养,绝不敢因循敷衍,遗两亲忧”,所体现的子女牵挂父母的情意与父母关切子女的心意亦令人动容。离开家乡在外工作生活,读到这封家书,让我深受触动,同时也更坚定了造真学问储真能力、为国家法治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这是爱情该有的样子
朗读者心声
互联网法院
武一帆
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那个年代的爱情,就像那个年代的结婚证言。第一不可忘国忧,第二不可负卿卿。爱情里最重要的,就是相互扶持,在动荡的岁月里,彼此不离不弃。在聚少离多的革命年代,周恩来和邓颖超之间的深厚情谊,都藏在了生活的小细节和250多封书信里。这份爱是“望你珍摄,吻你万千!”也是“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正如邓颖超在《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中写道:“我们之间的书信,可以说是情书,也可以说不是情书,我们信里谈的是革命,是相互的共勉。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他们是同志、是战友、也是伴侣,这对革命伉俪的风范精神,和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至今仍像邕江边上的红木棉树一样,枝繁叶茂,尽染人间。
下期
网事君带你一起体验
那些令京法人刻骨铭心的
“红色物件”
编辑:姚日辉